新華社貴陽7月8日電 題:黎平,紅軍在這裡改變戰略方針

新華社記者朱超、李黔渝、張瑞傑

飛檐翹角,庭院座座,廟堂館署,鱗次櫛比……走進有著600年曆史的黎平“翹街”,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讓人有“穿越”之感。

再走長征路的記者一行,近日來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正是在這一黔、湘、桂三省區結合部,召開了紅軍長征以來首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黎平會議是一次關係紅軍命運、中國革命前途的重要會議。”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著的《紅軍長征史》中寫道。

“偉大轉折的起點”

翹街因兩頭高中間低、形似扁擔而得名,如今商賈雲集,店舖林立。在街心地勢低處,一座造型考究的徽派建築上書“黎平會議會址”,對面的“江西會館”舊址現為黎平會議紀念館。從紀念館正門拾級而上,一行紅色大字“偉大轉折的起點”映入眼簾。

據《紅軍長征史》記載,1934年12月12日,中央幾個主要負責人在湖南通道縣境內召開了非常會議。毛澤東提出紅軍必須西進貴州,避實就虛,尋求機動,在川黔邊創建新根據地。

當日,中央紅軍依照中革軍委命令,突然改變行軍路線,轉兵貴州進入黎平。“通道轉兵”讓紅軍暫時脫離了險境。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在《長征行》中寫道,通道會議只解決了當時“萬萬火急”要立即解決的進軍路線,並未解決戰略方針的分歧。

“為了改變博古、李德原定的戰略方針,在政治局裏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大多數同志,要求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中央紅軍的戰略方針。”《紅軍長征史》記載。

12月15日,紅軍攻佔黎平城。3天后,黨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這距紅軍以傷亡慘重的代價渡過湘江已過去半個月。受“左”傾冒險主義危害,中央紅軍長征出發以來屢受挫折,由8.6萬人減至3萬餘人。

黎平會議會址就選在翹街中間的“胡榮順”店舖。這棟始建於清嘉慶元年的徽式建築佔地800多平方米,分前後兩進,四週封火墻圍砌,店舖以及周恩來、朱德辦公室兼住室保留了當時原狀,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店舖旁邊是德國傳教士鬱德凱開設的福音堂,當時這裡有博古和李德的居室。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則住在翹街另一頭一位清朝進士的宅院裏。

實事求是,獨立自主

據黨史記載,黎平會議由周恩來主持,開了一天一夜,爭論十分激烈,最後接受了毛澤東的正確意見。

會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明確指出:“政治局認為過去在湘西創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的決定在目前已經是不可能的,並且是不適宜的。”“政治局認為新的根據地區應該是川黔邊區地區,在最初應以遵義為中心之地區,在不利的條件下應該轉移至遵義西北地區。”

黎平會議紀念館副館長易同軍説,當時蔣介石已經斷定中央紅軍欲北上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並且調集重兵,佈下“口袋陣”。如果按照博古、李德的原計劃行軍,這可能讓剩下的3萬多中央紅軍全軍覆沒。

他説:“黎平會議確定了新的戰略行動方針,為中央紅軍指明瞭前進方向,也為遵義會議完成偉大轉折打下了基礎。”

石仲泉認為,黎平會議是中共中央從江西中央蘇區突圍出來之後召開的第一次政治局會議。它第一次否定了博古、李德頑固堅持的使紅軍遭受巨大損失的錯誤戰略方針。它第一次結束了從1931年11月贛南會議以來長達三年時間內毛澤東在中央受排斥的地位。

他指出,這決定了黎平會議是以遵義會議為偉大標誌的系列會議中的第一次重要會議。

紀念館一面墻上寫著這樣的話:黎平會議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它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就是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實行民主集中制;實事求是,獨立自主,一切從實際出發;敢闖新路,敢於突破,敢於勝利。

易同軍説,一部紅軍長征史告訴我們,只有立足實際、獨立自主開闢前進道路,才能不斷走向勝利。這對於我們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