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謀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馬克思的這句話,山東大學(威海)輔導員范蕊一直記在心裏。

山東大學(威海)輔導員范蕊被中宣部、教育部聯合評選為“最美高校輔導員”。范蕊供圖

  從事輔導員工作13年來,范蕊堅持利用網路平臺與學生交流,寫下原創文章1300多篇,回答學生提問幾萬條。她堅持每週去一次學生宿舍,每天至少和一名學生面對面溝通一次,每週撰寫工作日誌。在學校領導的支援下,范蕊自學心理學知識,成立了“范蕊情感教育工作室”並開設《愛情與婚姻》選修課,幾乎每學期選課都爆滿,幫助很多學生解決了情感、情緒問題。

  今年6月,范蕊被中宣部、教育部聯合評選為“最美高校輔導員”。

  “一個合格的輔導員要有信仰、愛和責任心”

  曾經有人對范蕊説:“我覺得你好像是寫一寫就出名了。”范蕊有些無奈:“其實不是這樣的,你只看到我寫的文字,但是沒有看到我背後做過的那些工作。”

  在擔任2015級學生輔導員的時候,范蕊除了和每個學生進行一對一溝通的同時,也和大部分學生家長進行了一對一的電話溝通。“我把我觀察到的學生的性格特點告訴家長,同時也請家長跟我聊一下他眼中的孩子以及需要我特別關注的地方。”

  有個家長對她説:“老師,這個電話你可以不打的。”這種“可以不做”的工作,范蕊也都會用心完成。

  13年來,她堅持每學年和所有學生進行一次面對面的溝通,每週去一次宿舍,每學期開兩次主題班會,每天堅持回答學生提問。

  范蕊的朋友看到她晚上10點多還在寫文章、回答學生問題,會勸她:“你這樣很消耗能量”,但是她卻覺得“如果不回答,就感覺對不起學生。”

范蕊(左五)參加學生們的情感沙龍。范蕊供圖

  在范蕊看來,一名合格的輔導員應該至少具備三個素質:有信仰,有愛,有責任心。

  多年來范蕊一直堅持一個原則,自己不信的絕對不會講給學生聽。“輔導員一定要有信仰,你自己相信的才能教給學生。”

  愛和情懷對輔導員工作也非常重要。在范蕊眼中,每一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受過不同的教育。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輔導員如果沒有愛心怎麼能幫助她們呢?”

  范蕊剛參加工作時,母親曾語重心長地對她説:“每個孩子背後都是一個家庭,你要對這個孩子負責,更要對這個家庭負責。哪怕你能多做一點,讓這個孩子變得更好,對你個人而言就是很大的成就。”

  憑著良心工作,憑著責任做事,13年來,范蕊工作的初心一直沒變。

  “輔導員應該成為網路思政的先行者”

  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把網上的引導和網下的思想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既會“鍵對鍵”,又能“面對面”。

  從2006年11月5日在QQ空間寫下第一篇工作日誌到現在,范蕊已經原創文章1300余篇,累計100余萬字。13年來,從QQ空間到新浪部落格、人人網,從微網志微信到現在的直播平臺,幾乎所有學生能夠接觸到的媒體,范蕊都在。

范蕊在學校學生工作會議上作典型發言。范蕊供圖

  2014年12月,范蕊開通了自己的個人微信公眾號“陌上花開”。最初范蕊沒有打算將這個平臺面向學生,但隨著後來粉絲不斷增加,後臺提問也越來越多,而且大部分是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我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與學生交流的平臺,我可以在後臺解答他們的一些問題,傳遞正能量。”

  有問必答,是范蕊對學生的承諾。無論多忙,她從不會忽略任何一條求助。一名學生曾對她説:“老師你對很多同學都有幫助,對老師而言我是之一,但你對我們來説就是全部。在這個資訊便利的時代,我們的思想就像徘徊在十字路口的雛鳥,無處安身,還好,老師,您一直都在。”

  “輔導員應該成為網路思政的先行者,但同時也該認識到,網路思政只是日常思政的一個輔助手段。”范蕊認為,一個學生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都不信任輔導員,那麼網路思政做得再好也沒有用。

范蕊參加學生們的畢業典禮。范蕊供圖

  網路諮詢代替不了日常諮詢,范蕊更喜歡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因為面對面時,可以通過表情和肢體語言傳遞一些資訊。”

  在和學生的交流中,她發現很多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其中情緒、情感問題最為突出。在學校的支援和幫助下,她自學心理學知識,參加各類心理培訓,考取了二級心理諮詢師證書,並於2015年成立“范蕊情感教育工作室”,開設《愛情與婚姻》選修課,精心設計每一次活動和講座,面對全校學生開展情感和情緒教育。

  “我的課很受歡迎,年年都爆滿。”范蕊表示,經常有情侶一起來旁聽她的課,甚至隔壁哈工大(威海)的學生也會來聽課。“有一些男孩子在追女孩子的時候還會找我幫忙。”范蕊笑著説。

畢業學生給范蕊寫的請假條。范蕊供圖

  范蕊有時也會思考做輔導員工作的意義。“今年畢業的時候有學生來跟我告別,也有人在後臺給我留言,感謝我在他們最難過的時候陪伴他們,還有學生給我寫假條,説‘如此安好,未來可期’。”學生們給予的簡單回饋,對范蕊來説彌足珍貴,“能夠看著他們健康、平安、快樂地走出校園,為這個社會做一點事,記得母校和老師,想回來的時候能回來看看,這就是我繼續這個工作最大的收穫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