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
85年前的那個冬天,離開湘南的紅軍部隊一路奔襲,挺進桂北。在突破了敵人的三道封鎖線後,前方等待著他們的是湘江這道天險。
説起湘江戰役,大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是紅軍長征出發以來最壯烈的一仗,也是關係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一仗。7月2日,沿著當年紅軍戰士的足跡,記者一行驅車前往中央紅軍主力過江的鳳凰嘴等古老渡口,踏上這片曾被血染的土地,追尋那段捨生忘死的壯烈往事。
坪山渡口、大坪渡口、鳳凰嘴渡口、界首渡口,從北向南沿湘江依次排開,這是湘江戰役時紅軍過江的四大渡口。跟隨桂林市委黨史辦宣教科副科長歐松,記者來到如今位於廣西桂林市全州縣鳳凰鎮建安司村的鳳凰嘴渡口,此時眺望湘江,100多米寬的江流一路奔騰向北,數十年前的那天,紅軍戰士於此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殺出一條血路,跨越渡口,勇闖湘江。
紅軍長征以來,突破了敵人在贛、粵、湘設置的三道封鎖線。為避免中央紅軍和湘鄂西紅軍會合,敵軍在桂北的湘江兩岸佈下第四道封鎖線,意圖剿滅紅軍于湘漓兩水以東的地區。
歐松告訴記者,那時,擺在紅軍面前的是這樣的險境——西面有湘江和越城嶺的阻擋,北、南、東有敵人的重兵圍追堵截,敵人已經張開一張“口袋”,等著紅軍往這“口袋”裏鑽。不能北進、不能南下、更不能後退,唯一的出路就是殺出一條血路,搶渡湘江,向西挺進!
在當地村民的指引下,記者看到在鳳凰嘴渡口上游有座八字堰,那裏的江面較為寬闊,枯水季節的水深大概到腹部,可以直接涉渡。1934年12月1日,紅軍的九、五、八軍團正是在這裡搶渡湘江。
説起湘江戰役,鳳凰鎮建安司村的村民每人都有無法磨滅的記憶。村民蔣濟勇老人今年已經96歲了,坐在鳳凰嘴渡口邊,他向記者講述起他在11歲時經歷的湘江戰役。當時他躲在墻角,看到有兩架飛機在江上低空盤旋,不停向正在渡江的紅軍扔彈、打槍。紅軍戰士踏著冰冷的河水過江,那時正是白天,紅軍目標明顯,蔣濟勇看到一個個戰士倒在江水裏。
遭到敵機狂轟濫炸的紅軍損失慘重。隨後趕來的桂軍更是架起機槍對過江的紅軍瘋狂掃射,戰士們成片倒在了血水之中。12月1日下午,湘江東岸的紅軍才終於渡過了湘江。
今年57歲的建安司村村民蔣仕發沒有經歷過湘江戰役,但自打幼時起,紅軍過湘江的這段往事就經常被爺爺蔣朝庭和父親蔣庭忠提起。“紅軍大部隊過江後,繼續向西前行。但有十幾個紅八軍團的戰士留在了村裏養傷。”蔣仕發對記者説,他的爺爺就收留了兩位戰士,一個姓李,一個姓張。
蔣朝庭將紅軍戰士藏在家中的“窖眼”裏,並找來村裏的醫生為他們治療。“窖眼”是當地囤積過冬糧食的地窖,為了不讓來村裏搜查的保安團發現,蔣朝庭特意在這個2米多深的地窖裏用木板設置了一個夾層,將戰士藏在木板下,上面堆滿了紅薯、糧食。20多天后,傷情好轉的幾位戰士謝別蔣朝庭等幾位老鄉,一路沿江追趕部隊。
英勇紅軍血染湘江渡口的壯舉印刻在當地每個百姓的記憶裏,在距鳳凰嘴不遠處的大坪渡口,大坪村村民唐鹹井告訴記者,那時爺爺唐修河目睹了紅軍在經過大坪渡口時,有些戰士不諳水性,在涉水過灘塗時便倒在了冰冷的江裏。惡劣的環境並未阻擋紅軍堅定的步伐,一批又一批將士前仆後繼,在敵人的追擊下跨越了100余米寬的湘江。
湘江戰役是壯烈的。“血染十里溪,三年不食湘江魚,屍體遍江底。”當年紅軍戰士的遺體順流而下,被衝到了河邊,村民不忍看到他們暴屍江中,便自發撿撈屍體。這些戰士大多都是年輕人,在1934年的那個冬天,他們永遠沉睡在了湘江冰冷的江底。他們用自己的犧牲為紅軍的這次長征迎來轉機,為革命的勝利帶去希望的曙光。
走進距離鳳凰嘴渡口不遠處的鳳凰鎮和平紅軍小學,五年級二班的孩子們正在教室裏齊聲朗誦《七律·長征》,其中一個名叫蔣福的同學聲音尤為洪亮,説起紅軍的故事,他滔滔不絕,因為這些他從記事起就聽老師、家中長輩講述。在鳳凰鎮和平紅軍小學,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紅軍長征精神已經浸入他們的血液,在心中生根發芽。
80餘年後,一個嶄新的江山在世人面前呈現,這場史詩般的遠征至今仍閃耀著火熱的光芒。
(光明日報廣西全州7月2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李睿宸 張青 孫雲清 周仕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