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全國首個家庭式“禁毒防艾志願者工作站”在安徽宿州正式落戶,開門“迎客”。

工作站以全國禁毒工作先進個人李彥命名,是李彥夫婦20年在公益禁毒領域不懈努力、勤勉奉獻的見證。

近20年來,這對“禁毒防艾”的“明星”夫婦開著一輛“禁毒宣傳流動大篷車”,跑遍17個省156個市、縣,放映禁毒防艾公益電影6500余場,發放禁毒防艾宣傳資料800余萬張,將國家的法律法規宣傳到田間地頭、把禁毒防艾知識送進千家萬戶。

全國禁毒工作先進個人李彥。本人供圖

早在2000年初,李彥的親戚、朋友就曾經深受“毒”害。

他初中還沒畢業的表侄交友不慎染上毒癮後,經常到親朋好友家偷騙錢財用以購買毒品,幾進戒毒所也沒有戒掉毒癮,不思悔改的他最終在一次聚眾吸毒中,因注射海洛因過量當場死亡。表侄和李彥的孩子年齡相倣,從小在一起長大。表侄走後,表哥一家天塌般的慘狀,李彥感同身受。

還有他的發小,是當地最先富裕起來的農民。自從成了“癮君子”,百萬家産被揮霍一空。絕望的妻子含著淚帶著年幼的女兒遠嫁他鄉,原本快樂幸福的一家,被吸毒禍害得妻離子散,家破業敗。

“真的是一人吸毒,全家遭殃。假如悲劇發生在我的家裏,日子還怎麼過?”李彥覺得應該要做點什麼。從那時起,他開始發揮自己電影曾經做過放映員的優勢,用電影宣傳禁毒知識,讓人們真正地認清毒品危害,讓悲劇不再重演。

2013年李彥陳紅夫婦在街頭向過往的群眾宣傳禁毒知識。本人供圖

他瞞著家人東拼西湊,添置購買放映設備和禁毒宣傳影片,自己也開始學習禁毒知識。禁毒宣傳並不是放一場電影那麼簡單,為了擴大傳播效果,他還印製了許多禁毒宣傳冊,電影放到哪,冊子就發到哪。

公益宣傳是需要資金的。偶爾,李彥會主動聯繫些愛心企業尋求贊助,但大多數時間,他都是自掏腰包。“這活既苦又累,不僅不能賺錢,反而把家裏辛辛苦苦積攢的錢都要貼進去。”開始,妻子陳紅對丈夫的行為很反對,但禁不住李彥鼓動和勸説,陳紅慢慢地理解他,也同丈夫共同承擔起了禁毒宣傳的重任。

由此,夫婦倆的禁毒路開始了。

他們以“禁毒宣傳流動大篷車”為家,開始奔赴全國各地開展禁毒宣傳工作。為了節省開支,他們帶著生活用品吃、住在車上,開水泡麵、鹹菜、涼饃就是一頓飯,無論是酷暑寒冬,還是風霜雪雨,他們都毅然堅守在禁毒宣傳的第一線。

2007年的秋天,一次宣傳結束已是深夜,在返回途中,突遇大雨,行駛中的車子不慎滑入了泥坑。在這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黑燈瞎火的地方,他們想盡辦法、費勁週折,無奈車子越陷越深。

2017年陳紅在宿州市十一中向同學們展示毒品知識。本人供圖

陳紅一下坐在水泥地裏地哭了,好像把這些年在禁毒路上遇到的困難、曲折攢在了一起,通通發泄出來。李彥摸了摸自己渾身上下被泥水濕透的衣服,又冷又累,眼眶也紅了。直到第二天早上,在附近村民的幫助下,車子才被推出泥坑。

多年的風餐露宿、辛苦勞累,李彥有一次突發疾病,險些沒了命。禁毒之路很難又遙遠,但總有些圓滿的結局,讓夫婦倆不敢停下、也不能停下前進的腳步。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每一次出發,都有可能挽救一個被毒品擊潰的家庭和人生。

小張是李彥夫婦幫扶的第一個吸毒女孩。年輕好奇的她自從沾染上毒癮後,家裏和近親屬都被她折騰得無法忍受,家人甚至要和她斷決關係。夫妻倆得知情況後,不辭辛苦,無數次登門開導教育,就像對待親生女兒一樣關心她、幫助她。小張終於被他們的真誠所打動,下定決心戒除毒癮,不久後還成了家,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至今已戒除毒癮的小張再也沒有碰過毒品。

2009年初冬的一天,在禁毒宣傳中,一位老人站在禁毒展板前久久不肯離去,還不時地擦著眼淚。老鄉悄悄告訴李彥,這位老人的兒子為了弄錢購買毒品攔路搶劫,被關進了看守所。放映結束的時候,那位老人為李彥端來一碗熱氣騰騰麵條,“師傅,俺想你還沒吃飯吧,吃碗熱面暖暖身子吧。”接過這碗麵,淚水模糊了李彥的雙眼。在他心裏,一碗麵就是對禁毒志願者最大的認可和鼓舞。

李彥夫婦榮獲中國好人獎。本人供圖

2015年6月25日,作為全國禁毒工作先進個人代表,李彥在人民大會堂作了《櫛風沐雨十五載 無悔禁毒宣傳路》主題事跡報告。他説,踏上禁毒宣傳路,自己從來沒有想到會得到這麼高的榮譽。雖然志願服務很辛苦,但很充實、很快樂。只要老百姓願意看電影,能為群眾服務好,公益宣傳的電影之路他和妻子就會一直堅定地走下去。

如今,李彥在家裏設置了一個“禁毒防艾志願者工作站”,工作站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毒品倣真樣品展廳、毒品危害宣傳廳、禁毒歷史回顧、國際販毒集團金三角販運路線圖、青少年預防教育展廳、預防艾滋病知識宣傳展廳……走進工作站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行大字:堅決打贏禁毒人民戰爭。

李彥夫婦的禁毒戰已打響20年,並且仍要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