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3日電 題:長征路上的初心使命——“記者再走長征路”贛閩粵見聞

新華社記者劉羽佳

硝煙早已散盡,精神火種不滅。

記者從江西出發,再走紅軍長征路,看見贛閩粵幹部群眾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快馬加鞭,奮勇前進。

延續作風 蘇區譜新篇

“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乾糧去辦公……”80多年前的山歌唱出了革命歲月中,蘇區幹部一心為民、清正廉潔的革命作風。

85年前的他們,從於都出發,踏上遠征,締造奇跡;

85年後的他們,初心不改,懷揣使命,再譜新篇——

“要懷揣著真感情去扶貧,讓貧困村的父老鄉親儘早實現脫貧致富。”這是江西于都寬田鄉桂龍村第一書記王國華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

王國華針對貧困戶的具體情況,制定了不同的脫貧措施。想法子,摸路子,依託山林優勢,引進公司,解決村內幾十個勞動力就業,極大激發了困難群眾致富的內生動力。

王國華拿出只爭朝夕、勇往直前的精神,衝在前、幹在前,把貧困戶當親人,為桂龍村的發展獻計出力,在幹部群眾中傳為佳話。

在贛南,還有許許多多像王國華這樣的基層幹部正在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而努力。

近7年來,改造農村危舊土坯房69.52萬戶,解決546萬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解決近300萬山區群眾不通電和長期“低電壓”問題……長期以來困擾贛南蘇區的住房難、喝水難、用電難、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等問題正逐步得到解決。

黨心連民心,奮鬥無窮期。贛南這片蘇區幹部好作風發源地,共産黨人始終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

腳踏實地 播種幸福生活

新變化、新氣象,在長征路上不斷涌現。

位於閩贛交界地區的福建長汀四都鎮樓子壩村姜畬坑,河水清冽、道路平坦、植被茂盛。“黨和政府時刻掛念著我們老區人民,持續投入專項幫扶資金,我們村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樓子壩村黨支部書記陳先發説。

從1929年3月紅四軍在此創建中央革命根據地,到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出發長征,在近6年時間裏,位於閩西山區的長汀,成為中央蘇區的經濟中心,紅軍重要的兵源地和給養地之一。

“幹革命走前頭,搞生産爭上游。”幾年來,在政府的指導下,陳先發帶頭成立種養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450畝,發展台灣大肉黃姜、檳榔芋種植,探索雜交水稻育種和中藥材淫羊藿種植項目。合作社累計吸收多名貧困戶,解決其就業問題。“老區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少。”陳先發説。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

閩西大地上,昔日開闢中央革命根據地,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波瀾壯闊。今天,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路上,一派生機盎然——

2019年龍岩市新材料新能源産業發展對接會上現場簽約項目36個,其中産業項目17個,技術合作項目12個,資本合作項目7個,總投資152.84億元。

以“福林貸”為切入點,三明市的綠色金融創新的腳步加快,截至今年5月末,三明全市銀行已累計為10900余戶農戶授信11.7億元,全市農林産業下游相關産業入庫稅款超過2.08億元……

飲水思源 延續革命火種

在廣東清遠連州市瑤安鄉田心村,有一個特別的節日:“紅軍節”。1934年,紅軍長征前後,先後有幾支紅軍部隊經過或在這裡開闢遊擊根據地,留下了紅色足跡,譜寫了動人故事。

村主任李六旺介紹,“紅軍節”的舉辦讓村民對家鄉的紅色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們不能忘記這段紅色歷史,當年紅軍和瑤族人民的情誼,將一直傳頌下去。”

在連州市東坡鎮革命將領馮達飛的故居內,一群師生正在開展紅色主題教育活動。

“老師帶我們來參觀革命先烈故居,聽他們的故事,向他們學習。”連州市西溪中心學校小學三年級學生馬穎樂説。該校帶隊老師鄧麗瓊介紹,學校經常組織師生參觀紀念館、博物館,學習紅色歷史故事,讓革命精神薪火相傳。

樓子壩村四處可見與紅軍有關的建築:醫院舊址、兵工廠舊址、造幣廠舊址和毛澤覃同志故居……

陳先發説,村民歷來注重對革命遺址的保護。“如今,村民生活富裕了,我們更要牢記歷史,珍惜現在。”

無論是設立節日紀念紅軍,抑或從小教育孩子了解紅色文化,還是四處走訪記錄口述歷史……在紅軍踏過的土地上,人們用各種方式表達對先烈的緬懷、對革命歷史的敬意。

時光見證歷史,歷史催人奮進。

跨越歷史煙雲,被熱血澆灌的長征路上,紅軍故事代代相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信念在人民心中愈發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