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南雄市油山鎮大塘中心小學學生在徐氏宗祠前齊唱《當紅軍歌》。本報記者 林小溪攝
陰雨綿綿,村路崎嶇,記者一行人踩著碎石子追隨紅軍當年的足跡,忽聞一段歌聲從街巷傳出,稚嫩清脆、宛轉悠揚,便立刻循聲而去。
“當兵就要當紅軍,處處工農來歡迎,官長士兵都一樣,沒有誰來壓迫人……”在廣東韶關南雄市上朔村徐氏宗祠前,十來名身著紅軍裝的小學生正高唱著《當紅軍歌》。宗祠門口的石階佈滿青苔,墻壁愈顯斑駁,右側墻上的詞譜原跡仍依稀可辨。義務講解員、南雄市油山鎮人大主席黃樹材介紹,這首歌是目前南雄發現的唯一一首有曲譜、有歌詞、能傳唱的完整紅軍歌曲。
“入學的時候老師就給我們唱這首歌,現在我們也天天唱。”油山鎮大塘中心小學六年級學生謝逸説,“紅軍是一支不怕苦、不怕累的隊伍,我們想用歌聲緬懷革命先烈。”
上朔村是南雄著名的革命老區和紅色蘇區。1934年10月,紅軍從江西出發,紅一方面軍先頭部隊從江西信豐進入南雄,一路偵察踩點,過關斬將,來到上朔村。
“紅軍戰士講規矩、守紀律,不願給當地村民添麻煩。”作為紅軍後代,黃樹材了解很多紅軍故事。他告訴記者,雖然當時村民們紛紛要把自己最好的房間讓給紅軍住宿,但戰士們堅持住在祠堂裏、柴房中、街道邊、屋檐下,徐氏宗祠正是他們的宿營地之一。
為百姓劈柴挑水、打掃衛生,給村莊修復水利、加固水井,自己卻婉拒村民捐獻的衣被布料,或是打上欠條,承諾日後定當歸還……在上朔村,這樣的故事被村民們反覆講述,革命先烈的精神也流傳至今。
開國少將彭顯倫就是上朔村人,在長征期間,他擔任紅一軍團一師二團供給處主任。“因為紅軍行動嚴格保密,我的父親長征路過家門而不入。”説起父親,女兒彭霄言語裏滿是自豪,“他們有著偉大的目標和堅定的信念,認為革命肯定會成功。”
“我們幾個紅軍後代三次重走長征路,一路上看到許多烈士紀念碑和陵園。”彭顯倫將軍的兒子彭勃説,“正是在這些傳承紅色精神的活動中,我們得以感受到父親當年是如何冒著槍林彈雨走完兩萬五千里長征的。”
如今,前來彭顯倫將軍家鄉學習和感受紅色文化的人們絡繹不絕。歷史昭示未來,紅軍長征廣場上剛剛澆鑄完成的一串銅腳印喻示著大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我們要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村裏有棵古榕樹,被火燒、被雷劈、被槍打、被炮轟,卻依然還在那裏。”順著黃樹材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棵老樹在風雨中搖擺著枝葉,傲然挺立,就好像85年前開始長征的紅軍隊伍,雖飽受滄桑、歷經磨難,但其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薛貴峰 林小溪 崔 璨 夏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