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馬躍華 高建進 劉成志
福建是全國著名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紅軍故鄉和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這裡留下了厚重而寶貴的紅軍精神。日前,記者在走訪紅軍後人中,發現紅軍精神依然照亮著他們前行的路,在紅軍精神的指引下,“為民盡忠,為民盡責,為民謀幸福”成為他們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鐘鳴:要對人民盡責
“我的親人裏有6位紅軍烈士。1933年,叔公鐘火生和外公蔡克堂,分別在長汀橋下村和江西于都犧牲;叔公鐘林保在松毛嶺保衛戰中犧牲;舅公黃月波、姑丈公曹國清,還有外公的弟弟蔡觀養都在湘江戰役中犧牲了。”説到這兒,老紅軍後代、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村民鐘鳴哽咽了。
失去親人的痛,打小就深深刻在了鐘鳴心裏。是什麼讓他們連命都可以不要?鐘鳴常常思考這個問題,直到長大後,才有了深刻的理解——那是一種責任,是對人民的責任。
身上流淌著紅色血液的鐘鳴,自覺接過了這一責任。20歲那年,鐘鳴擔任村裏觀壽公祠維護理事會秘書長一職,從事觀壽公祠的日常維護工作。觀壽公祠是當年松毛嶺保衛戰指揮部舊址、紅軍長征出發地,于2013年5月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讓紅軍精神發揚光大,鐘鳴還當起了講解員,講述紅色歷史。他經常在高溫下為來來往往的遊客講解,黝黑的臉龐上每道皺紋裏都集聚著細小的汗珠。講到紅軍戰士血染疆場時他滿含熱淚,講到紅軍打勝仗時聲音高亢嘹亮。他做講解不求回報,他説這份事業總得有人做,紅軍精神要代代傳下去,要用實際行動走好新時期的長征路。
劉靜美:想成為像父親一樣的人
1934年,長汀河田縣劉源村的劉仰鋆因為傷病從部隊返回了家中。劉仰鋆把部隊的作風也帶回了家。“做事要大公無私,誠實做人、誠實做事,撿到東西要歸還,多做好事。”如今,73歲的劉靜美對父親小時候的教誨依然銘記於心。
福建省長汀縣曾經是全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份之一,而河田鎮又居全縣之首。“山光、水濁、田瘦、人窮”是當地的真實寫照。在河田,地表上薄薄的一層花崗岩風化土、氮磷鉀含量幾乎為零,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劉靜美響應長汀縣植樹造林的號召,在河田紅中村相見嶺承包租賃造林4470畝。
幾年來,劉靜美每天乘坐一輛皮卡車,早上從縣城行駛30多公里到山場,傍晚又返回縣城。村裏人感嘆,60歲的老漢,別説造林,就是每天乘車都夠他受了,何況還要進山場指導造林,檢查植樹綠化的品質。
劉靜美回憶説,自己的父親從部隊回來後就一直當生産大隊隊長,直到99歲去世。村裏人都説他是好人,做事情很認真,經常在田裏忙到忘記回家吃飯。村民們對父親很尊敬,他要成為像父親一樣的人。
劉靜美還帶動了周邊群眾積極植樹造林,成為紅土地上的“綠色使者”。他先後獲得了長汀縣水保標兵、龍岩市勞動模範等稱號。
除了植樹造林,劉靜美還熱心做公益。近20年來,他投資或牽頭修建的公路有4條。他説,修路、造林雖然耗盡了很多心力,但是值得。
蔡偉月:要時刻想著給大家謀幸福
“直到2017年,我們家人才知道太爺爺當年犧牲的地方。在這之前,每逢清明節我們都在村裏的長峰山腳下祭拜太爺爺。”南山鎮南山村村民蔡偉月説。
蔡偉月的太爺爺蔡開銘1933年加入紅五軍團三十四師,1934年在湘江戰役中英勇犧牲。“太爺爺當年參加紅軍,為的就是給大家謀幸福。‘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太爺爺的事跡讓我明白一個道理,做人不能只有小我,更要有大我。”蔡偉月説。
正是受到太爺爺的影響,蔡偉月大學畢業時,看到家鄉有不少地方還是荒山禿嶺,便毅然響應政府號召,返鄉承包了村裏1300畝荒山。
他種植了1010畝油茶,200畝黃花菜,套種臍橙200畝,沿路種了櫻花1500株。2012年,他建起了南山村的第一個公園——碗片山油茶公園。隨著植被恢復,貓頭鷹、松鼠等野生動物都能見到了。每天清晨和傍晚,不少鄉親會登上碗片山,漫步休閒、鍛鍊身體、陶冶心情。碗片山油茶公園,成為村民休閒健身的好去處,也讓大家真正感受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光明日報記者 馬躍華 高建進 劉成志)
《光明日報》( 2019年06月21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