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參加“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活動的記者們,在江西于都縣祁祿山沿著當年中央紅軍長征走過的“紅軍小道”冒雨行進,體驗紅軍穿越深山峽谷的艱苦行程。經濟日報記者 劉興 攝

一個民族的夢想,從這裡起步。

一個時代的使命,從這裡再出發。

6月11日至15日,“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活動在當年紅軍長征的主要集結出發地江西贛南開展。從長征集結出發地于都,到共和國搖籃瑞金、蘇區模範縣興國,再到贛粵邊三年遊擊戰主戰場信豐,一路走來,聽著一個個催人淚下的長征故事,感佩著老區人民的忠貞大義,更尋找著用理想和信念支撐起的長征精神,凝聚起在新的長征路上成就中國夢偉業的力量。

義無反顧

1934年秋,于都河畔。

血色黃昏中,伴隨著戰馬陣陣嘶鳴,一支8.6萬人的紅色大軍,揮淚告別曾經養育自己的紅土地。

當時,也許誰也沒有想到,渡過這條河,這一路,彎彎曲曲二萬五千里,處處生離死別。更沒有人想到,這一路,迸發出的激蕩人心的強大力量,跨越時空,跨越民族,成為人類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偉大史詩。

85年後的今天,行走在當年紅軍渡河的渡口,戰爭的痕跡已難尋覓,當年架設浮橋的各個渡口,紅軍大橋、長征大橋、渡江大橋依次如長虹臥波,一筆一畫的橋銘,深深烙下了這片土地上人民對黨的深沉熱愛與無限忠誠。

贛南百姓為什麼死心塌地、義無反顧地跟著紅軍走?記者尋找著答案。

1929年除夕夜,瑞金大柏地鄉。

被敵軍追擊20多天的紅軍隊伍抵達瑞金、寧都邊界的大柏地,一張張疲乏的臉上滿是饑寒。當地群眾不了解紅軍,逃離一空。為了補充將士體力,毛澤東同志批准動用群眾家的糧食,留下借條,承諾日後償還。紅軍走了,群眾回了,見到借條,或將信將疑,或嗤之以鼻。

不多日,一隊紅軍挑著一擔銀元再回大柏地,一一兌現。在人命如芥的戰爭中,是什麼支撐著共産黨人頂著炮火和傷痛,千里奔走兌現百姓手裏薄薄的借條?

1934年12月,于都縣井塘村。

中央紅軍主力從於都出發長征後,以項英、陳毅為領導的中共中央分局轉移到井塘村謝招娣家中借宿。離開井塘的頭一天晚上,項英的妻子張亮把隨身攜帶多年的一床綢緞被單送給了謝招娣。

紅軍走後,敵人氣勢洶洶來搜查,全村上下,無一開口。在抄家砍頭的脅迫中,是什麼支撐著鄉親們守口如瓶,視死如歸用生命來保護一床薄薄的被單?

贛南人説,在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紅軍和蘇區人民是一體的,是鋼板一塊!

不忘初心

1934年長征前夕,17位華屋的青壯年男子相邀到蛤蟆嶺每人栽下一棵松樹,約定革命成功後再一起回來看看,8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松苗早已高聳入雲,而17位紅軍壯士卻再也沒有歸來。

在贛南,父送子,妻送夫,兄弟爭相上戰場的故事比比皆是。楊榮顯老人,先後送8個兒子參軍,無一生還;李才蓮烈士,新婚三天就作別妻子隨紅軍轉戰;李美群烈士,馬前托孤,將未滿月的女兒送給老鄉撫養……

在革命最低谷的時期,是什麼讓紅軍戰士舍家棄子,踏上長征之路?

“當年,黨的領導幹部非常關心群眾的疾苦,經常深入鄉村做調查研究,幫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紅軍所到之處,從來不打攪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紅軍的好,至今在民間傳唱:紅軍當年做了大量工作,很多家庭的青壯年當了紅軍以後,家裏的地沒人種了,他們便代為耕種。紅軍長征出發後,歸還所借物品的工作也是由留守紅軍和當地幹部們一起做的。無怪乎當年老百姓發出“共産黨真好,什麼都幫我們想到了”的感慨。

新中國成立70年來,贛南老區舊貌換新顏,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一個可愛的中國。讓老區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共産黨人永遠的初心。

紅色基因

2019年6月11日晚,贛南于都。

“路迢迢,秋風涼;敵重重,軍情忙。紅軍夜渡于都河,跨過五嶺搶湘江……”盪氣迴腸的《長征組歌》響起,這是于都長征源合唱團第326場演出。

從借一間小學教室開始第一次集訓至今,這支由紅軍後代、志願者自發組成的合唱團已義務演唱了7年。2019年5月20日,合唱團首任團長、紅軍後代袁尚貴代表團友們向習近平總書記彙報了他們的新目標:到建黨百年時,要完成500場以上《長征組歌》的義務巡演,向黨致敬。“長征精神包含大無畏氣概和不怕犧牲、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為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唱響主旋律,我們要一直唱下去,讓更多的人受到長征精神的熏陶。”袁尚貴説。

2019年6月13日,江西南昌。

江西省委常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暨市廳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讀書班開班。江西省委常委、省級領導和全省市廳級主要領導以及省直單位副廳以上領導悉數到場。

“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初心和使命的系列重要論述,切實從黨的奮鬥歷程和光榮歷史中汲取營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傳承以‘堅定執著的理想信念、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敢為人先的創新勇氣、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依靠群眾的制勝法寶’為內涵的紅色基因。”江西省主要領導擲地有聲。

江西老區人民説,先輩用他們的生命和熱血使我們擁有了今天,我們必須勠力同心,久久為功,為這片熱土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記者 賴永峰 劉興 魏永剛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