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報訊(記者李琳報道)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吳宗舜依然參加疑難病例會診,敏銳感知醫學前沿的發展,幫助醫院發展整合醫學。自治區人民醫院原副院長吳宗舜現為該院返聘的主任醫師,行醫60年,吳宗舜的足跡遍佈天山南北,榮獲全國衛生文明先進工作者稱號、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新疆醫學會終身成就獎等榮譽。
自願來疆工作 60年行醫不輟
1959年,24歲的吳宗舜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療係畢業後,報名到新疆工作,被分配到自治區人民醫院。吳宗舜是福建人,很少見到下雪天。“雪蓋滿了小路,我先後滑倒了3次。”他還記得1959年11月1日第一天上班時的情景。吳宗舜帶著“開始學走路”的心情走進五官科病房,開始了他的醫生生涯。
醫生成長道路上,總住院醫師崗位是重要轉捩點。總住院醫師要在科主任或主治大夫領導下,參加院內各科的會診,處理各種疑難雜症,進而成長為成熟的臨床醫生。1964年,29歲的吳宗舜被任命為內科總住院醫師。他連續400天住在病房,24小時應答科內外的呼叫,至今該院都沒人打破這個紀錄。
培養醫學思維 攻克疑難雜症
上世紀80年代,醫院收治了一名滅鼠藥中毒的重症患者,3天后患者病情加重。通過觀察吳宗舜發現,患者出現的症狀與傳統的滅鼠藥中毒症狀不相符,更像有機磷中毒,決定立即按有機磷中毒搶救。患者轉危為安後,確認自己食用的是滅鼠藥。為什麼患者症狀與傳統滅鼠藥中毒不同?吳宗舜在防疫站找到了答案:原來兩個月前,市場上進了一批新型滅鼠藥,不同於傳統滅鼠藥,新型藥的主要成分是有機磷。
自治區人民醫院重症二科主任肖東説:“吳老的臨床直覺和精準診斷令人驚嘆。”對於同事羨慕的臨床直覺診斷,吳宗舜説沒什麼獨門秘籍,就是多元的知識儲備和長期的醫學思維訓練加上經驗積累的結果。上世紀80年代,吳宗舜帶領的醫療團隊通過不懈努力,使重症有機磷中毒的死亡率得以大幅度降低,自治區人民醫院急性重症有機磷中毒搶救水準處國內領先,相關論文參加了1989年在日本京都召開的國際危重症學術會議。
“一個好醫生,要有科學家的嚴謹,又要有藝術家的修養,要大膽地設想、創新。”吳宗舜説,臨床醫學的不確定性,使有些病人診治很困難,醫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臨床思維能力;要重視實踐,臨床醫生一定要多到病人跟前;終身學習,向書本學、向比自己強的人學;“給力”與“借力”結合,既需個人全力以赴,也要發揮團隊的力量。
為整合醫學發展盡力
“吳老常教導我們,要始終堅持站在病患身邊,為危重病人帶來生的希望。”自治區人民醫院重症二科副主任張大權説,吳宗舜的敬業精神和整合醫學理念為他樹立了標桿。
每天7點起床看書是吳宗舜多年來的習慣,《實用內科學》《心臟外科解剖學》《臨床風險管理》……他的家裏、辦公室隨處可見醫學書籍。現在,吳宗舜平均每天學習5小時,臨床工作5小時。作為自治區人民醫院首席專家,吳宗舜如今沒有固定的上班時間,但他仍時常在醫院大樓內忙碌,參與疑難危重病會診,參加院內外學術活動。他的手機20多年來沒有換過號碼,每天24小時開機。他把幾乎所有的時間、精力都給了病人,可很少有人知道,吳宗舜自己也是體內裝有5個心臟支架和1個起搏器的病人。
“希望自治區人民醫院能達到高度專業化、高度綜合化。”吳宗舜認為醫學專科化和整合醫學應該是臨床醫學兩個主要的驅動力。吳宗舜敏銳地看到,現代醫學的發展讓專業不斷分化、專科日趨細化,有助於專科醫生向本專業的高、精、深發展,但缺乏整體觀帶來的醫學難題也不斷出現。在大會診時,各科醫生都站在自己的專業立場上觀察處置問題,不能從整體上把握病情。他希望能從退休專家中,選擇一些人從事整合醫學工作,讓疑難重症病人得到更高水準的診治,為此,吳宗舜至今還在臨床一線奔波。
吳宗舜説,雖然現在醫院還沒有整合醫學的實體科室,但可以通過多科會診或形成團隊以達到目的。目前,包括自治區人民醫院在內的許多醫院開展的“多學科綜合診療模式(MDT)”已經顯示其無限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