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中國農曆端午節前一天,習近平主席從莫斯科飛赴訪俄第二站——聖彼得堡。6年前,習主席首次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就是在聖彼得堡。今年來聖彼得堡,習主席主要是應邀首次出席有“俄羅斯的達沃斯”之稱的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親戚越走越親,朋友越走越近。”習主席説過的這一句話,在這次訪問中再次得到了印證。

走近聖彼得堡 一座美麗而傳奇的城市

“很高興在美麗的聖彼得堡同大家見面。”這是2013年9月5日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聖彼得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發言時的開場白。

聖彼得堡,俄羅斯第二大城市。在長達200年的時間裏,這裡曾是俄羅斯的文化、政治、經濟中心。1924年,為紀念列寧曾更名為列寧格勒。“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句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話,就是源自於此。

△阿芙樂爾號奉命開炮,發出進攻冬宮的信號,成為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象徵。阿芙樂爾號至今仍然停泊在聖彼得堡的涅瓦河畔。(央視記者關舟拍攝)

△冬宮,18世紀中葉俄國新古典主義建築的傑出典範。1917年,參加十月革命的起義群眾攻下冬宮,這座昔日的皇宮回到了人民手中。(央視記者拍攝)

聖彼得堡是一座文化名城。普希金、萊蒙托夫、高爾基等許多俄國著名詩人、作家曾經在此生活和創作。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場合曾經念到這些閃亮的名字。

△涅瓦大街一角,莫伊卡運河旁,坐落著著名的“文學咖啡館”。當年,陀斯妥耶夫斯基、舍夫琴科等人曾是這裡的常客。(央視記者拍攝)

△咖啡館一樓靠窗的座位,至今安放著普希金的蠟像。據説,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正是從這裡喝完最後一杯咖啡,直接奔赴決鬥地點,不幸在決鬥中英年早逝。(資料圖)

2013年3月23日,首次出訪俄羅斯的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演講時,引用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一段話:“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經叢林。”以路喻史,韻味悠長。

△涅瓦大街,聖彼得堡最古老的道路之一,也是今天最熱鬧最繁華的街道。(央視記者拍攝)

△入夜的涅瓦大街。(央視記者郭曉龍拍攝)

2013年9月5日,習近平主席的車隊正是行經聖彼得堡涅瓦大街,前往國家會議宮與普京總統會見。聖彼得堡也正是普京總統的家鄉。當天下午,在聖彼得堡城郊的康斯坦丁宮,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八次峰會開幕。第一階段會議在位於3層的大理石廳舉行。習主席在各國元首中第一個發言,發表題為《共同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的主旨講話。

△康斯坦丁宮,始建於1720年,彼得大帝親自出席奠基儀式,決心把這裡建成“俄羅斯的凡爾賽宮”。建成後,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到此做客。(資料圖)

聖彼得堡有“北方威尼斯”之稱。它的美麗和傳奇,與被譽為這座城市靈魂的涅瓦河是分不開的。涅瓦河自東向西,在聖彼得堡城區穿行30公里,流向波羅的海,奔向大西洋。

△美麗的涅瓦河。(央視記者郭曉龍拍攝)

聖彼得堡有著眾多的島嶼、河流和橋梁,是一座“橋上的城市”。在這裡,每天都上演著難得一見的“開橋”景觀。

△涅瓦河上的橋。(央視記者拍攝)

聖彼得堡眾多橋梁的橋面距離水面並不高,為了讓大型貨船能夠順利通行,這裡的許多橋梁是能夠打開的。

△橋面上這一排緊緊咬合的“鐵齒”,就是橋梁的開闔處。(央視記者拍攝)

在聖彼得堡,大約從每年4月開始,有近七個月時間可以觀賞開橋。在此期間,橋梁在每天的淩晨1點半至4點半依次開啟,以便貨船通行。巧奪天工的開橋現場,加上自然界的極晝現象,引得許多遊人專程來此一飽眼福。

△開橋現場。(圖片來源於國廣中俄頭條客戶端)

不一般的儀式 不一般的“雙校友”

6月6日下午,習主席乘坐的專機抵達聖彼得堡,隨後他出席了接受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儀式。

這一幕,似曾相識。一個多月前的4月26日,習近平在北京友誼賓館出席了清華大學向俄羅斯總統普京授予名譽博士學位儀式。清華大學是習近平主席的母校,而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是普京總統的母校。兩位大國元首互為校友,這樣的“雙校友”在全球政壇實屬罕見。

△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坐落在聖彼得堡瓦西裏島。2009年,該校與莫斯科大學被賦予特殊法律地位,兩校校長均由總統直接任命。(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聖彼得堡國立大學主樓有“1724”字樣和一枚校徽。1724年是彼得大帝下令創建該校的年份。(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當天的授予學位儀式在主樓二層大講堂舉行。習近平抵達主樓時,受到普京總統熱情迎接。

△這是舉行儀式的二層大講堂現場。(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出席儀式的聖彼得堡國立大學部分師生代表。(國廣記者蔡靖驫拍攝)

△現場樂團。(國廣記者蔡靖驫拍攝)

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校長宣讀學位授予決定,並向習近平主席頒發名譽博士學位證書。

習近平在致答辭時説,清華大學和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分別是兩國優秀高校代表,也是我和普京總統的母校。兩校分別向對方國家元首頒授名譽博士學位,既是雙方教育和人文領域密切交流的例證,更是中俄關係高水準的重要體現。普京致辭表示,很榮幸習近平主席被我的母校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儀式結束後,俄羅斯學生和中國留學生分別向習主席和普京總統贈送油畫作品。(央視記者羅曉丹拍攝)

△這是俄羅斯學生的油畫作品。(央視記者羅曉丹拍攝)

△這是中國留學生的油畫作品。(央視記者羅曉丹拍攝)

△在2層大講堂外的走廊上,一側櫥窗裏擺滿古籍,另一側挂著人物畫像。(央廣記者劉會民拍攝)

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建校以來培養了17萬餘名各類人才,其中包括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普京總統和梅德韋傑夫總理均畢業于該校法律系。該校其他著名畢業生還包括列寧、化學元素週期律發現者門捷列夫、無線電通信發明者波波夫、條件反射理論創立者巴甫洛夫等。當天,兩國元首還共同參觀了門捷列夫工作室。

△門捷列夫曾在聖彼得堡國立大學任教,這是他的工作室。(央視記者馬亞陽拍攝)

△工作室至今仍擺放著門捷列夫的這張工作照。(資料圖)

6年時間裏會晤近30次,彼此成為交往最密切的外國同事、最好的知心朋友,分別獲得對方國家頒授的對外最高榮譽勳章,相互被對方母校頒授名譽博士學位……國之交在於民相親,亦貴在元首相知。習近平6月6日在聖彼得堡出席的這個儀式,再次印證了“親戚越走越親”。

當天晚上,繼前一天在克里姆林宮暢談之後,習近平在聖彼得堡同普京總統再次舉行會晤。普京邀請習近平共同乘船遊覽涅瓦河。隨後,兩國元首來到冬宮繼續長談。

特殊的情緣 歷史的迴響

在此次訪俄時,關於兩國關係的家常話和知心話,兩國元首説得不少。普京總統説,新中國誕生第二天,我們兩國就建立起外交關係。習主席説,70年的歷史經驗充分表明,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中俄都是搬不走的好鄰居、拆不散的真夥伴。

將習主席此訪放到一個更廣闊的時空來觀察,“親戚越走越親,朋友越走越近”,是中俄關係發展的大邏輯,元首外交在其中發揮著尤為關鍵的引領作用。在俄羅斯,《時政新聞眼》探訪了兩段跨越時空的中俄情緣。

△莫斯科西南郊區五一村的帕爾科瓦亞大街18號,這一棟典雅的別墅坐落在白樺林中。它就是中國共産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央視記者拍攝)

1928年,由於國內白色恐怖嚴重,中共中央決定將中共六大移至蘇聯莫斯科舉行。最終,會議地點定在了莫斯科郊外的五一村。

△這是當年中共六大代表們分批前往莫斯科的路線圖。從1928年4月開始,來自中國各地的代表們,冒著生命危險,越過中俄邊境,分批前往莫斯科。(央視記者拍攝)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周恩來、蘇兆徵、項英、蔡和森等140余名代表在五一村出席了中共歷史上唯一一次在境外召開的全國代表大會。中共六大對中國革命發展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

△位於小樓二層的會議室。當年就是在這裡,共産國際代表布哈林作了《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産黨的任務》報告,瞿秋白作了政治報告,周恩來作了組織報告和軍事報告,李立三作了農民問題報告。(央視記者拍攝)

△鄧穎超的參會證。(央視記者拍攝)

△周恩來結論記錄稿。(央視記者拍攝)

△瞿秋白髮言稿。(央視記者拍攝)

由於年代久遠,這棟建築幾易其主,後來被大火燒燬,變得面目全非。

△修復前這棟建築已經殘破不堪。(資料圖片)

六大會址的修復工作,習近平一直牽掛於心。2010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在訪問俄羅斯時,向時任俄羅斯總理的普京提出,在中共六大會址建立紀念館,得到普京熱情支援。2013年3月,習主席在首次訪俄時,專門出席了中共六大紀念館建館啟動儀式。2016年7月4日,在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之際,中共六大會址常設展覽館建成,兩國元首致賀辭。習近平強調,中共六大會址常設展覽館的建成和開放,為中俄兩國人民架起了一座增進理解、深化友誼的新橋梁。

△中共六大會址常設展覽館副館長馬先軍。馬館長説,來這裡的參觀者當中有三分之一是俄羅斯人。五一村當地的居民都認識館裏的工作人員。他還被當地政府授予了友誼證書。(央視記者拍攝)

還有一段跨越歷史時空的中俄情緣,發生在俄羅斯的另一所著名大學——莫斯科大學。

△莫斯科大學主樓,1949-1953年修建。共有32層,高240米,寬450米,是著名的莫斯科“七姐妹”建築之一。莫斯科大學是俄羅斯規模最大和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于1755年建校。截至2017年,共有13位校友及教職工曾獲得諾貝爾獎。(央視記者耿曉龍拍攝)

△1957年11月17日,就是在莫斯科大學主樓二層的這個禮堂,毛澤東主席接見中國留蘇學生代表併發表演講。“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這些傳誦至今的話,就是出自那次演講。(莫斯科大學留學生邢博拍攝)

2017年12月30日,習近平給莫斯科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回了一封信。他回顧了60年前毛主席對中國留學生的深情寄語,勉勵他們胸懷大志、刻苦學習、早日成才,“把學到的本領奉獻給祖國和人民,讓青春之光閃耀在為夢想奮鬥的道路上”。

△在莫斯科大學禮堂外的回廊上方,陳列有對人類文明做出貢獻的科學家和藝術家頭像。

△其中包括中國的李時珍(左)和祖衝之(右)。(莫斯科大學留學生邢博拍攝)

就在同一年,在中俄兩國元首的親切關懷下,由深圳市人民政府、莫斯科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三方在深圳合作舉辦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舉行開學典禮,習近平和普京分別致賀辭。習主席此次訪俄期間,兩國元首共同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發展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聲明中提到,加快推進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建設。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校園,主建築富有俄羅斯特色。(資料圖)

2019年6月5日晚上,習近平主席在中俄建交70週年紀念大會上致辭時説,“70年來,無論兩國關係經歷何種變化,人民的友誼始終堅如磐石”,“要促進理念溝通、文化融通、民心相通,共同傳遞中俄世代友好的接力棒”。中俄兩國攜手努力、並肩前行,新時代中俄關係的美好未來值得期待。

△“北方威尼斯”聖彼得堡。(央視記者郭曉龍拍攝)

6月7日,習主席將出席第二十三屆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中俄兩國將貢獻怎樣的“中俄方案”?習主席將發出怎樣的中國聲音?《時政新聞眼》與你共同關注。(龔雪輝 沈忱 鬱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