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近6年,伊萬·卡希濟恩仍記得那一天。

2013年9月5日,俄羅斯聖彼得堡市舉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街頭人流如潮,一些外國茶友循香而至,找到伊萬經營的中國茶室。

“我還清楚地記得,就在我給一桌德國客人斟茶時,電視上出現了習近平主席在康斯坦丁宮同普京總統握手的畫面。”伊萬笑著説:“近6年來,這裡(聖彼得堡)更加多元多彩,有了更多中國元素。”

藍·“北方威尼斯”

  清晨,聖彼得堡市涅瓦河上,人們在水上運動。新華社記者王曄攝

藍色,是聖彼得堡的地理底色。

有“北方威尼斯”之稱的聖彼得堡,坐落于波羅的海芬蘭灣東岸。這座城市建於涅瓦河三角洲近百個島嶼及河灘之上,市內水道交錯、橋梁縱橫,風光旖旎。

  聖彼得堡市涅瓦河與冬宮。新華社記者沙達提攝

藍色,也是聖彼得堡的歷史底色。

自彼得大帝建城以來,聖彼得堡就是連接波羅的海和內陸水系的重要港口。各色人群、各路貨品、各類文化在這裡交融,帶來無限生機和活力,也沉澱出聖彼得堡的獨特魅力,吸引各方遊客。如今,這裡已是中國遊客赴俄旅遊打卡的熱門城市。

  雨後的聖彼得堡冬宮。新華社記者王曄攝

凱特是聖彼得堡街頭一家紀念品店的售貨員。她説,這幾年店裏的中國面孔增多,街上中國字變多,店員們會説的中國話也越來越多。

聖彼得堡涅瓦大街一家紀念品店內貼滿中文商品標誌,其中包括移動支付提醒。老闆説,店裏的俄羅斯籍店員個個都是“中國通”。新華社記者陳杉攝

在兩國元首的親自推動下,中俄雙方通過互辦“旅遊年”等系列活動大力推進民間交往,旅遊業發展尤其明顯。2018年,俄赴華遊客數超過197萬人次,中國遊客首站出境赴俄羅斯人數超過184萬人次,同比增長21.1%。

聖彼得堡的藍,收錄在更多中國遊客的鏡頭裏。

紅·讀懂中國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收藏的《石頭記》,共分35冊,實際錄有78回。新華社記者沙達提攝

“聖彼得堡,可以説是俄羅斯漢學研究歷史最悠久的地方。”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所長波波娃戴上手套,小心地翻動俄藏本《石頭記》(即《紅樓夢》)。

1832年,清道光年間,一名俄羅斯傳教士的學生從北京買走一套35冊的《石頭記》。他不遠萬里,將這套書帶到聖彼得堡亞洲博物館,而這所博物館正是東方文獻研究所前身。

1964年,研究所兩位俄國教授從材料裏翻出這套書,又驚又喜,公之於世。《紅樓夢》自此多了一份海外藏本。

俄藏本《紅樓夢》,因聖彼得堡曾稱為列寧格勒,所以也稱列藏本《石頭記》。新華社記者陳杉攝

而《紅樓夢》研究只是中俄學術交流的一部分。波波娃説,近年來,俄羅斯國內興起了研究中國和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潮。

聖彼得堡大學東方係常務副主任羅季奧諾夫表示同意:

“就語言學習,10年前聖彼得堡大學有約300人學漢語,而現在在校就超過1000人。通過我們的網路課程學習漢語的人數,已經超過7萬人。”

波波娃説:“大家都希望通過學習中國文化,來理解為什麼中國能夠快速崛起。”

  俄羅斯商人伊萬(右一)在自己開的茶室裏請朋友喝茶。新華社記者沙達提攝

羅季奧諾夫則提醒説,除了傳統文化,還要注意當代中國的思想發展,“授課時,習主席的講話就是我們的教材。我們不僅從他的話中學習中國文化的傳統典故,更能進一步了解當代中國的發展方向”。

金·互利合作

  中國商貿城內景。新華社記者陳杉攝

年逾五十的維多利亞,走進中國商貿城一層的玩具店。一番打量後,她選了滿滿一包玩具小汽車,作為給孫子孫女的禮物。

中國商貿城,位於聖彼得堡市以北,從市中心驅車要40分鐘。2萬平方米的商場裏,有100余家商戶,衣褲鞋帽、漁具家電等各類商品琳瑯滿目。

維多利亞説,“我來購物不順路,但我願意繞一下。因為這裡總能找到我想給家人買的東西。價格公道,品質也好”。

聖彼得堡市民維多利亞每個月都要到當地的中國商貿城,主要是為家人添置一些東西。新華社記者陳杉攝

華商趙洪喜是中國商貿城的總經理。

曾在俄羅斯東部做了20多年漁具生意的他,看著窗明几淨的商場,頗為感慨:“以前我們都是露天攤位,風雪天裏裹個黃色軍大衣做買賣,鼻子都凍僵了,現在好多了。”

趙洪喜最初萌發建商城的念頭,一批熟客牽線並支援他,其中就有商場俄方合夥人謝爾蓋·梅尼。

謝爾蓋説,建立商城是多方共贏——當地政府方便管理,中國商戶有了保障,當地人獲得工作機會。

本地人德米特裏非常認同,他剛開始在中國商貿城做導購,“工資是保底加提成,比我以前的工作好”。

  德米特里正在自己所在的漁具店裏整理商品。新華社記者陳杉攝

德米特裏説,他之前是租車公司的派單員,公司經營不善倒閉,幸虧在中國商貿城找到一份賣中國漁具的工作。他的月工資收入有望超過3萬盧布,比之前的收入要高。

2018年,中俄雙邊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習主席日前在接受俄羅斯媒體聯合採訪時表示,雙方政府正採取措施,爭取將雙邊貿易額提升到更高水準,推動雙邊貿易高品質發展。

趙洪喜説,未來的中國商貿城,還要陸續再開發12萬平方米,“中俄關係現在不斷提升,相信生意會越來越好做”。

綠·面向未來

初夏的聖彼得堡鬱鬱蔥蔥,青翠滿城,適合各類聚會。

  聖彼得堡街頭的一對當地青年。新華社記者沙達提攝

自1997年舉辦首屆論壇以來,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逐漸成為俄羅斯最重要的大型經濟論壇,有“俄羅斯的達沃斯”之稱。

第二十三屆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將於本月6日至8日舉行。這次的主題也很綠色——“打造可持續發展議程”。

這是習主席首次出席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習主席將在論壇全會致辭,闡述中方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重要主張,同各方一道,倡導多邊主義,完善全球治理,實現地球村共同發展繁榮。

  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會場。新華社記者郝薇薇攝

聖彼得堡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薩莫依洛夫認為,“習主席的倡導和支援對可持續發展和全球化的前景十分關鍵。他對此不僅有深刻思考,而且還在推動相關倡議,比如‘一帶一路’”。

今年是中俄建交70週年。如今的中俄關係已成為風雲變化國際形勢中的“壓艙石”和“穩定器”。薩莫依洛夫説,在發展問題和氣候變化等全球挑戰方面,俄中兩個大國的協同應對,正為全球治理帶來新的範式。

羅季奧諾夫説,俄中兩國元首用行動告訴世界,只有互相理解、互相支援,人類才能有一個光明和可期待的未來。

謝爾蓋説,自己作為一名投資者,深知穩定才能保障持續發展。他期待在論壇上再次聽到習主席堅定有力的聲音。

      (文字記者:陳杉 魏建華 魯金博 郝薇薇 徐澤宇 劉春暉  視頻記者:童嵐 劉春暉 杜瑞 徐澤宇 齊心 祁星 殷家捷 梅元龍 商洋 王海權 蔣志強 李東旭 魯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