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內蒙古森林消防總隊大興安嶺支隊奇乾中隊——
護得山綠松柏青 英雄無名夢也甜(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來自一線的蹲點調研)
5月19日,奇乾中隊消防隊員在戶外進行綜合訓練時經過一片暫未消融的冰雪。記者 劉磊 攝
在祖國版圖的“雞冠”頂端,原始森林腹地,駐紮著一支屢建奇功的隊伍——內蒙古森林消防總隊大興安嶺支隊奇乾中隊。
50多年來,奇乾中隊一代代“綠色衛士”不畏嚴寒、不怕苦累,不懼寂寞、不怕犧牲,幾百次鏖戰火場,用青春和熱血守護著這片大森林。
“奇乾是一個外面人不想來,裏面人來了不想走的地方”“護得山綠松柏青,英雄無名夢也甜”……營區小河邊樹林裏,老隊員們在木牌上刻下寄語,句句意味深長。
特別能忍耐寂寞
從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下飛機,顛簸近17個小時,終於到達額爾古納市奇乾鄉,這裡僅有6戶人家,奇乾中隊因駐紮於此而得名。
“這裡現在依然不通郵、不通車,離最近的居民區有150公里。我們的隊員兩年不下山是常事,5年沒回過家也不稀奇。”中隊指導員王永剛介紹,這已經比過去好多了,“第一批隊員住的是地窨子,更艱苦。”
“來奇乾工作,首先要學會忍耐寂寞。這一課沒人教,需要自己悟。”隊員賈曉輝回憶道。
“光喊不動、實在無用。自己動手、隱患難藏。”照明開關周邊的小字引起記者注意。“樹立正確人生觀,走好人生每一步。”打開另一盞燈又看見一句。這些被奇乾人稱作“心靈雞湯”的只言片語,在中隊駐地隨處可見。
讀書是奇乾人打發寂寞的主要方式。奇乾中隊每月推薦10本書,大家一起讀,一起悟。
奇乾的冬季非常寒冷,取暖設備如果出現問題,兩個小時內修不好,水管就會凍裂,所以必須自己掌握技術,才能應對各種故障。做飯、種菜、蓋房子……在這裡什麼都得自己幹,久而久之,大家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會。
根雕作品展覽室裏,有只高跟鞋格外引人注目。一名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的隊員,想起媽媽沒穿過高跟鞋,由於沒機會下山買,就找了塊木料,把這份心意一刀一刀刻在木頭上。離開中隊時,他把鞋子留在了展覽室,“我想把這份思念永遠留在奇乾。”
特別能錘鍊本領
“嘟嘟嘟!”一陣急促的哨聲,不到3分鐘,奇乾中隊集合完畢。
“防護頭盔、防護眼鏡、警用強光手電………”中隊長王德朋介紹,“打火前僅裝備就有15公斤,還需配備3天給養10公斤。打火時,配上打火工具共負重50公斤。”
“負重50公斤撲火戰鬥,沒個好身板真挺不住。”班長范曉斌説,“大家平時鍛鍊從不間斷。”
每天兩個5公里跑、4個小時的體能訓練是必修課。除了公共課目,還會有針對性地做一些自選課目。
體能是一方面,撲火更需實地錘鍊。寒來暑往,奇乾中隊堅持火怎麼滅、隊伍就怎麼練,克服重重困難,練就過硬本領。
森林腹地沒有場地,隊員們就在永凍層上打出水泥地面,開設400平方米的障礙場、訓練場和停機坪。
“打火注重協同作戰,單兵作戰形不成戰鬥力。”王德朋介紹,“打火還要對地形熟,這逼著我們必須去林子裏實地訓練。”
奇乾中隊在上級組織的127次比武中,多次奪得金牌,獎牌擺滿了榮譽室。
特別能投入戰鬥
立夏已過,大興安嶺凍雪還未消融,草地剛剛泛綠。度過漫長冬季的奇乾隊員,既盼夏天,又怕夏天。
在茫茫的原始森林裏,枯枝落葉層達30釐米以上,積蓄著大量可燃物,極易引發雷擊山火,人們把這片地方稱作“火窩子”。
1987年“5·6”特大森林火災,奇乾中隊參加了7個火場的撲火戰鬥。火場上,隊員們口渴難忍,有的在濕地上挖個坑,把嘴對上去呼吸幾口潮濕的空氣,有的拔一撮草根放在嘴裏咀嚼……轉戰20余次,撲滅火頭56個,撲滅火線長度達400余公里,創造了連續作戰77天的紀錄。
2002年“7·28”特大森林火災,奇乾中隊冒著隨時可能被倒木、滾石砸傷的危險,一邊打火,一邊挖隔離帶。荊棘叢生的原始森林裏,工具的使用效率低,大夥便用肩扛、手推、腳蹬的方式開挖防火隔離帶,指甲摳掉了,褲子撕破了,最終挖出了一條寬0.8米、長70公里的防火隔離帶,阻擋了大火蔓延。
“上了火場只有一個目標,撲火,別的什麼都不想。”彝族消防員布約回憶起去年的一場戰鬥,“大家用了三天三夜撲滅了一片林火,才發現給養只剩下一斤米,13個人每人喝了幾口粥,又撲向另一個火場。”
1980年以來,奇乾中隊共出動14000余人次,撲滅火警火災近300起,先後榮立集體二等功5次、三等功3次,2012年被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授予“北疆森林衛士”榮譽稱號。
大興安嶺的這片原始森林,寧靜而美麗,人們不會忘記無聲守護這片凈土的森林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