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蒙古森林消防總隊大興安嶺支隊奇乾中隊的營地,營地後山上的“忠誠”二字是用白樺樹樹榦拼接而成(5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 記者殷耀、葉昊鳴、鄒儉樸
奇乾中隊部分消防員整隊集合,準備進行戶外綜合訓練(5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北緯53度,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林區,如一顆綠寶石鑲嵌在祖國版圖的“雞冠”頂端。
這裡冬季漫長,最低氣溫零下58攝氏度,無霜期僅70天,冰雪是這裡的常客;半個世紀以來,森林火災發生千余起,雷暴天氣頻繁,火焰是這裡的勁敵。
奇乾中隊消防隊員在戶外進行綜合訓練(5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這裡駐紮著一支特殊的隊伍,守護著95萬公頃的原始森林,每人平均防火面積16000多公頃,擔負著祖國北疆森林防護的任務,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的錚錚誓言。
延宕起伏,滿眼瑰麗與雄奇,這裡名叫奇乾;
林海孤島,唱響冰與火之歌,這支隊伍名叫奇乾中隊。
奇乾中隊的消防隊員在營地內訓練(5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忠於職守,他們用生命守護祖國北疆的綠色長城
呼倫貝爾、額爾古納、莫爾道嘎……沿著蜿蜒的盤山小路,行行重行行。當沿途景色從城鎮到草原,再到小型樹林群,最後到遮天蔽日的混合林區時,意味著距離奇乾中隊越來越近了。這裡,是原始森林的深處,距離最近的城鎮約150公里。
入夏的大興安嶺,松青樺潔,杜鵑欲燃。行近中隊,遠遠便能看到營地後山上用白樺樹樹榦拼接的“忠誠”二字,紅色油漆的涂飾,在藍天翠松的映照下,愈發顯眼。
“‘忠誠’在我們奇乾精神中重千鈞。它代表著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編制如何調整,對黨、對社會主義、對祖國、對人民忠心赤忱從未改變,愛黨衛國,忠於職守,用生命守護祖國北疆綠色生態長城。”奇乾中隊指導員王永剛説。
奇乾中隊消防隊員在戶外進行綜合訓練時經過一片暫未消融的冰雪(5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這是一支絕對忠誠的隊伍——
1963年11月,奇乾中隊成立,40多名來自祖國各地的消防隊員響應號召,遠赴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腹地,護佑千里林海安危,“一人一馬一桿槍,天當被地當床,野菜雪水充饑腸”;
這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
1987年5月6日,黑龍江省漠河縣發生特大森林火災,過火面積101萬公頃,受災群眾5萬餘人,傷亡400余人,中隊40余名隊員奉命趕赴火場,歷時20天,轉戰20多個火場,撲滅火線125公里;
這是一支披荊斬棘的隊伍——
這是奇乾中隊的營地,距離最近的城鎮約150公里,被稱為“林海孤島”(5月19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2002年7月28日,烏源、烏瑪、平坡山三個林場發生特大火災,中隊50余名隊員一邊撲火,一邊用肩扛、手推、腳蹬的方式挖掘防火隔離帶,指甲摳掉了,褲子撕破了,最終挖出了一條寬0.8米、長70公里的防火隔離帶,阻擋了大火的蔓延……
“奇乾中隊在全總隊內有‘四個最’:防區面積最大、滅火任務最重、參與重特大森林火災次數最多、打硬仗攻堅戰最擅長。”內蒙古森林消防總隊大興安嶺支隊支隊長劉雪峰説,這裡的年平均氣溫零下3攝氏度,這裡的火場烈焰達上百攝氏度,但只要一聲令下,隊員們便會化身為最可靠的“森林守護神”,在火場中衝鋒陷陣。
奇乾中隊消防隊員在戶外進行綜合訓練(5月19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冰雪中勇往直前;烈火中淬煉鍛造。
50餘年來,奇乾中隊完成過1987年“5·6”、 2006年“5·25”、2018年“6·1”等多場重特大森林火災撲救任務。中隊屢建功勳,組建以來先後榮立集體二等功5次、三等功4次,2012年6月被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授予“北疆森林衛士”榮譽稱號,2015年8月被原武警內蒙古森林總隊評為滅火作戰先進集體。
身處絕境,卻迎難而上;載譽而來,仍不改初心。
“保護好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尤其是原始林區這道綠色長城,對於我們奇乾中隊森林消防員來説,責無旁貸、使命光榮!”奇乾中隊中隊長王德朋説。
奇乾中隊的消防隊員在營地內訓練(5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外面的人不願意來,裏面的人不願意走”
在奇乾中隊有這樣一句話:“外面的人不願意來,裏面的人不願意走。”
來自四川大涼山的彝族小夥兒布約小兵,對此感觸頗深。
“2008年3月份,我被分配到奇乾中隊。去的路上,兩邊都是冰天雪地,看不到人,也看不到住房,只有看不到頭的原始森林。”布約小兵坦言,這與他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除此之外,冬季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嚴寒,常年只説彝語造成的交流障礙,都讓這個來自西南深山的漢子曾經想要遠遠逃離奇乾。
奇乾中隊的消防隊員在營地室內訓練(5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讓他發生改變的,是中隊裏的人。
“班長郭喜知道我不大認識漢字,就買了好幾張字帖讓我練習,還主動跟我聊天。天冷,就給我的衣服加厚。”如今,寫得一手好字的布約小兵已經在中隊待了12年,日常還會參與制定隊員的訓練計劃。
這幾乎是每一名隊員都會經歷的過程:開始對極度封閉和原始的生活環境充滿不適,隨後在與隊友的相處中逐漸忘記孤獨,最後在撲火作戰中找尋留在這裡的意義。
2006年6月3日,內蒙古北部原始林區伊木河林場發生森林火災,火借風勢迅速擴大,嚴重威脅原始林區和邊防連隊的油庫,情況萬分危急。
“黨員突擊隊,跟我上!”時任中隊指導員的吳迪帶領黨員骨幹冒著被倒木砸傷的危險,在大火必經之地開挖防火隔離帶,阻擋火線蔓延。
褲腳被荊棘劃開刺入肉裏,就用手簡單地撥弄一下;火焰把鞋底烤化了,墊一把草穿上接著撲火;極度的勞累和高溫讓部分隊員暈倒了,用冷水淋醒了再上……10多個小時的奮戰,火勢減弱了,油庫保住了,林子安全了。雖然指戰員們臉上是一片片煙熏色,身上是一條條紅血痕,但心裏卻充滿了打贏勝仗的驕傲與自豪。
奇乾中隊消防隊員在戶外綜合訓練中查看地圖(5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這是一群捨生忘死的男子漢,這也是一群天真純良的大男孩——
2016年8月,隊員王熙傑就要離開中隊,2年沒有走出營地的他得到了一次下山的機會,他卻拒絕了,“我在中隊也待不了多久了,我不想現在就離開,我想珍惜最後的時間……”
在奇乾中隊營地,一名消防隊員在大棚中給蔬菜澆水(5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2017年5月,中隊經空投參與撲打一場入境火,但由於空投飛機投入到另一處火場作戰,中隊只能步行返回。返程的路上,中隊幹部們用所剩不多的給養熬了湯,帶頭舀最上面的湯水喝,卻把底層的米和面留給了隊員們……
2018年5月31日,隊員徐建鵬得知奶奶去世的消息,這個1998年出生的大男孩本想請假回去,但第二天接到救火命令後卻沒有説什麼,6月8日從火場下來的第一件事是和媽媽通話,卻得知奶奶已經入土為安了……
這樣一群稚氣未脫的男孩,經歷了冰與火的洗禮後開始變得成熟起來,留在林海深處成為他們的共同選擇。奇乾中隊為什麼會有如此魅力?一名隊員的留言似乎給出了答案:“有時想不通會來奇乾這個苦地方,現在看來反倒覺得十分幸運。為什麼?因為有你們呀。”
奇乾中隊隊醫為營地附近僅有的幾戶村民測量血壓(5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戎裝雖脫,使命不改,繼續傳唱冰與火之歌
身處林海腹地,電與信號是這裡的奢侈品;與外界隔絕良久,時間也走得有些緩慢。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奇乾中隊也在發生著變化——
2010年,中隊營區後山上修建了第一個微基站,隊員們可以在一些特定的區域給家裏打電話報平安。6年後,這裡通了4G信號,隊員們甚至可以與家人視頻通話;
在奇乾中隊營地,消防隊員以班為單位開展主題班會(5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2015年,中隊建起了停機坪,可以利用直升機快速向火場投入兵力,過去因車輛無法前行需要背近百斤物資徒步進入火場的經歷成為歷史;
同一年,中隊營房前的太陽能電池板從20塊增加到了100塊,充滿電後可以保證中隊3天的用電量,隊員們笑著説,再也不用摸黑上廁所了……
中隊的條件越變越好,中隊的戰鬥力也越來越強。
在奇乾中隊的營地,消防隊員將運來的蔬菜搬入菜窖中(5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2018年11月9日,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授旗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莊嚴舉行。“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就在宣誓聲響起的那一刻,黨和國家對於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的期望和囑託,已融入了這支隊伍的血脈。
“成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中的一分子,將面臨更多的挑戰,承擔更重的使命。”王德朋説,森林消防隊伍轉隸轉制後,不僅要完成撲滅森林火災的本職工作,還要提高自身山嶽、水域、地震等多方面的救援能力。為此他制定了詳細全面的訓練表,不僅能提高隊員們的身體素質,更能滿足未來每一種救援的不同需求。
奇乾中隊消防隊員進行晨練(5月15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如今我們的日常訓練與以往相比,強度更大了,內容更多了,但我們的熱情也更加高漲了。”中隊隊員趙恩豹説。
承載使命,換羽新生。在改革的浪潮中,中隊黨支部也深刻意識到,不僅要在日常訓練上迎頭趕上,更要讓每一名隊員能夠時刻謹記過去的優良傳統。
在奇乾中隊的營地,來自四川大涼山的彝族小夥兒布約小兵在示範整理床被(5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忠誠、務實是歷史留給奇乾中隊的鮮明烙印,開展各項專題教育活動,從多種角度宣貫訓詞精神,目的就是要夯實大家的思想。只有觸動了內心,才能聽到來自思想深處的回音。”內蒙古森林消防總隊大興安嶺支隊政委康建有説。
奇乾中隊的消防隊員在營地室內訓練(5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為此,中隊積極轉變思路,在日常訓練之外廣泛開展多種教育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加強隊員們許黨許國的決心與血性。
脫掉“橄欖綠”,換上“火焰藍”,肩上承載的使命不改。如今中隊隊員的被子依然是四四方方的“豆腐塊”,早晚操點名也依然在不間斷進行著,他們的青春就像大興安嶺上的杜鵑花一樣,在這裡燃燒和綻放。
這片北緯53度的林海,依然是他們生活和戰鬥的地方,這首冰與火之歌,依然會在未來繼續傳唱。
在奇乾中隊的營地,來自四川大涼山的彝族小夥兒布約小兵用粉筆修飾黑板報(5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