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自中國的留學生

——訪俄羅斯科學與高等教育部部長科秋科夫

本報駐俄羅斯記者 董映璧

為歡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第二十三屆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慶祝中俄建交70週年,6月3日,俄羅斯科學與高等教育部部長米哈伊爾·科秋科夫在“今日俄羅斯”國際通訊社舉行了有關中俄教育科技合作現狀與展望的新聞發佈會。

提高俄教育品質 吸引中國留學生

科秋科夫説,中俄教育科技合作歷史悠久,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有2.5萬名中國留學生到蘇聯學習,他們後來成為了新中國教育和科研領域的佼佼者,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俄教育合作經過20年的中斷後,新的合作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逐漸恢復。目前,中俄交流項目的學生人數達8.5萬人,在俄羅斯大學里長期學習的中國留學生有3萬人,他們分佈在俄羅斯的不同地域、不同院校,學習專業也不盡相同。

2018年底,俄羅斯制定了“教育”國家項目。該項目的實施時間為2019年至2024年,總預算近7845億盧布, 目的是確保俄羅斯教育的全球競爭力, 以及俄羅斯在普通教育品質方面進入全球前10名國家之列,希望到2024年底,到俄羅斯大學學習的外國學生人數達到42.5萬人左右。

科秋科夫指出,中國和俄羅斯正在不斷致力於發展和實施聯合教育計劃,開展科學、技術和創新領域的合作,在這方面有超過150所俄羅斯大學和600所中國高校參加。比如,俄羅斯的聖彼得堡國立技術大學、遠東聯邦大學、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等,中國的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迄今為止,中俄高校之間在教育領域已經簽署了多份合作協議,建立了多個俄羅斯大學和中國大學之間的合作聯盟。

科秋科夫説,俄羅斯歡迎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俄羅斯大學努力為來自中國的留學生提供高品質、舒適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例如在俄羅斯托木斯克國立大學,教師把中文作為與學生一起工作的語言之一。希望到2020年,在中俄兩國政府的倡議框架內,中俄交流項目的學生人數增加到10萬人。他補充説,俄羅斯學生對學習中文也有相當大的興趣,目前,在俄羅斯境內設了20多所孔子學院。

創造條件 促進年輕學者間交流

2018年底,俄羅斯還制定了“科學”國家項目,實施階段也為2019年至2024年,這是俄首次將“科學”定為國家項目。該項目有三個目標:第一是到2024年,俄羅斯應在重點科學領域進入世界前5強;第二是為俄羅斯和國外的科學家,以及年輕的、有前途的研究人員創造有吸引力的條件,讓他們願意在俄工作;第三是俄羅斯對科研的投入增幅要超過國內生産總值的增長。

目前,俄羅斯的論文數量在世界排名中佔第11位,每年發表8萬篇,佔世界總量的2%—3%;專利數量排在第8位,每年5萬件;國內研發排在第8位,約1萬億盧布;研究人員數量排在第4位,研發人員約36.5萬人,每萬名就業人員中有111名研發人員。

科秋科夫説,為實現“科學”國家項目,俄羅斯正在加緊建設15個世界級科學教育中心,這不僅要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還必須讓俄羅斯企業參與到新技術的研發工作中來。此外,要把商業和科研結合在一起,努力將科研成果轉化到高技術産業中,以高技術産業促進俄羅斯的經濟發展。

21世紀,全球主要的高技術研發集中在人工智慧、量子技術、機器人技術、新能源、無線通訊技術、神經技術和生物技術等領域,俄羅斯要力爭在這些領域取得技術性突破,佔領科技制高點,使俄羅斯經濟的發展模式從資源類型轉變成高技術類型。

科秋科夫稱,為了順利實施上述任務,培養人才是重要的環節。俄羅斯將為高級和年輕科學家創造有利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年輕人被寄以厚望,在計劃新建立的不少於150個實驗室中,30%的實驗室將由年輕研究人員領導;1500個科研項目中,超過一半以上的項目將由年輕科研人員負責。

科秋科夫説,俄羅斯所實施的“科學”國家項目,也歡迎中國年輕科研人員的參與,在俄羅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裏,來自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可以參與解決全球性的科學和教育問題,中國科研人員可以與俄羅斯的專家、學者一道,共同開發、創造世界級的技術和産品,比如在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生物技術、基因技術和量子技術等方面,相信中俄青年學者之間的交流會越來越廣泛。

(科技日報莫斯科6月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