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中俄建交70週年論壇現場。該論壇由《中國新聞週刊》俄文版、俄中友好協會以及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共同主辦。

應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6月5日至7日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第二十三屆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中俄兩國元首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共話友誼、規劃藍圖,引領中俄全面戰略協作進入新時代。

近日,中俄學者聚首莫斯科,深情回顧70年來中俄走過的不平凡道路,並滿懷信心地展望兩國未來。專家學者紛紛表示,願為推動新時代的中俄關係穩步向前貢獻力量。

中俄關係歷史最好時期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也是中俄兩國建交70週年,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俄前夕,我們在莫斯科舉辦‘回顧與展望:新時代的中俄關係’論壇,具有重要的學術和政治意義。”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所長、俄中友好協會第一副主席盧賈寧·謝爾蓋·根納季耶維奇説。

“我們兩國關係迎來了歷史最好時期的紀念時刻。”這是俄羅斯總統普京今年接受媒體採訪時對中俄關係的評價,也是與會中俄學者的一致判斷。

“70年來,中俄兩國走過了不平凡的道路。目前,兩國關係和睦友好、戰略互信,這既是出於客觀需要,也得益於兩國領導人的政治智慧。可以説,現在的兩國關係正是歷史上最好、最親密的時期。”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副所長、俄中關係研究和預測中心主任烏亞納耶夫·謝爾蓋·弗拉基米諾維奇説。

“當前,中俄兩國的文化和歷史研究的交往和傳遞,正處於一個歷史的空前良好時期,這正如我們兩國的政治關係一樣。”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聞一説。

“21世紀,中俄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進入一個新時期。中俄兩國的文學交往日益頻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高度,構成兩國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出中俄兩國人民友誼的一道靚麗的風景。”北京大學教授任光宣説。

互信程度最高大國關係

專家一致認為,70年來,中俄關係風雨兼程,日益成熟、穩定、堅韌,成為互信程度最高、協作水準最高、戰略價值最高的一對大國關係。

目前,與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額佔到俄羅斯對外貿易總額的16%。2018年,兩國貿易額更是創造了歷史性的紀錄,達到了1080億美元,並且兩國領導人提出了在未來五年將雙邊貿易額提升到每年2000億美元的目標。此外,中俄在能源、投資、地區合作、人文交流以及總理定期會晤方面建立了5個政府間合作委員會,如此豐富的政府間合作機制在全球範圍內都極為罕見。

“2006年和2007年,中俄兩國政府互辦了‘中國俄羅斯年’和‘俄羅斯中國年’。2011年中俄確立了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俄人文合作行動計劃》啟動,在俄羅斯高校的幾十所孔子學院開辦,莫斯科的中國文化中心和北京的俄羅斯文化中心創建,兩國文學家互訪,兩國共同組辦文學合作項目……”任光宣表示,在人文交流領域,“國家年”“語言年”“旅遊年”“青年友好交流年”“媒體交流年”等國家級大型活動的開展,切實拉近中俄兩國民眾距離。

正如烏亞納耶夫指出的,最近30年來,中俄兩國關係穩步發展,兩國互相支援,形成了新式合作機制,覆蓋了從高峰會晤到經貿到國防安全合作等廣大領域。他説:“從2013年以來,習近平主席同普京總統已經有過30多次會晤、見面、通話、互致信函。雙方的政治互信轉化為進一步加強經貿合作,推動‘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的對接。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雙方在敏感的國防安全領域展開了合作,無論是聯合軍演還是軍事領導互訪以及軍事裝備合作,這都充分反映出我們兩國的互相信任。”

世界穩定的壓艙石

在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中俄關係的穩定發展尤為重要。正如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所説:“只要中俄站在一起,世界就多一分和平,多一分安全,多一分穩定。”

這也是專家學者的共識。“70年來,中俄關係走過了一條並不平坦的道路。如今,希望我們能進入一個良性迴圈。” 烏亞納耶夫説。

盧賈寧指出了中俄關係發展的7個方向。他説,中俄要加深兩國在安全領域的協調,防範某些國家的霸權政治,積極發揮“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的作用,調整全球治理體系,加強文明對話,防範保護主義,發揮G20等多邊機制的作用。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在世界局勢複雜多變這樣一個時期,包括學者、作家在內的人所能進行的民間外交將發揮更大作用。”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教授拉瑪諾夫説,“一個強有力、高水準發展的中俄關係是世界穩定的壓艙石。我們期待世界上有越來越多這樣的壓艙石。”

“民間外交是什麼?就是人民之間的友誼。遠親不如近鄰。中俄之間不僅有經貿合作,也有深厚的民間交流基礎。”俄中友好協會第一副主席庫裏科娃·加林娜·韋尼阿米諾夫娜説,中俄互為最大鄰國,在過去的70年裏,俄中友協一直致力於促進兩國關係發展,從未間斷。當前俄中關係水準達到了歷史新高度,而俄中友協將繼續全力以赴,發展民間外交,為兩國關係發展做出貢獻。

“在推動中俄交流中,我們每個人走過了不同的路。這些路最終都將匯成一條中俄友誼大道。”盧賈寧説,“為此,我們將繼續努力。”

(本報莫斯科6月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