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端午至,龍舟來!每年的端午,各地都會上演不同的龍舟賽事來慶祝節日。9日,九江將舉行精彩的龍舟賽。九江作為佛山龍舟運動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龍舟精神激勵著九江人拼搏向上。這差不多是每一個九江男兒幼時的經歷:跟著龍舟沿著河邊跑、與其他小夥伴爭龍舟上掃水的位置、每次放學回家都會在龍舟旁久久不捨離去……如今,隨著老一輩龍舟手的老去,新的龍舟手是如何接棒傳承龍舟的呢?端午將至,讓我們走進他們的世界,看九江年輕人是如何傳承龍舟文化。

年輕的非遺傳承人

組建業餘俱樂部傳承龍舟精神

1985年出生的朱賢勤,父親朱石明是九江傳統龍舟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從小與龍舟接觸,讓他對龍舟有著特殊的感情。大學畢業後,朱賢勤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成為九江傳統龍舟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值得一提的是,與其他年輕人一起,朱賢勤十年前在九江永寧社區成立了業餘的龍舟協會和俱樂部。朱賢勤坦言,作為九江傳統龍舟技藝接班人的他想把龍舟精神傳承給年輕人。

説起自己與龍舟的情緣,朱賢勤有些興奮。朱賢勤告訴記者,他不到一歲時就已經下龍舟。“當時是父親把我抱上去的。”再長大點後,每逢放學只要聞到河邊飄著木油的味道,他就會跟同學一起跑到河邊,走到龍舟上東摸摸西摸摸,就是不肯回家。因而,每到放學後父母要是找不到他,便會徑直地來到河邊找他。

説起讓他記憶最深刻的事情時,朱賢勤想都不想就告訴記者,有一次看著哥哥跟著龍舟出海,而自己被老爸拉下來後,他一邊哭一邊沿著河涌追著龍舟的場景。原來,在他小時候九江有龍舟出海的習俗,不過16歲以下的人是不能出海的。那年,朱賢勤的哥哥年滿16歲可以跟著大夥出海,朱賢勤想跟著混進去,卻被眼尖的父親給拉了下來,於是便出現了之前出現的哭著追龍舟的一幕。

聚集年輕人組建龍舟隊

為何會繼承父親的衣缽,朱賢勤坦言,這是潛移默化的,從小跟著父親參加起龍習俗,對龍舟是骨子裏的愛。因而大學畢業後雖然有了自己的生意,朱賢勤還是選擇成為傳承人。

為何會組建業餘俱樂部,朱賢勤表示,村裏的年輕人都喜歡劃龍舟,不過按照傳統的老規矩,每年九江舉行完大型的龍舟賽事後,他們就不能再劃龍舟了。由於身邊志同道合的人很多,為了可以隨時劃龍舟,很多龍舟愛好者就提出組建一支隊伍的想法。“隊伍組建後,我們去很多地方參加了比賽。”朱賢勤表示,2014年是最有意義的一年,那一年龍舟隊分成了兩隊,分別去海南和大慶比賽。

朱賢勤表示,九江愛好龍舟的人很多,九江的年輕人能將龍舟文化傳承下去。説到將來的打算,朱賢勤表示,他會努力做好對龍舟文化的傳承,目前已經帶起了一波年輕人參與到龍舟文化的傳承中來。

  關祥挺

熱愛“競技龍”

90後職業選手在村裏建起專業訓練基地

來自南海九江沙咀社區細閘經濟社的關祥挺有很多頭銜,這位90後既是2017年世錦賽國家龍舟隊隊員,又是職業龍舟俱樂部——九江龍龍舟俱樂部的隊長。如果説朱賢勤是將傳統的龍舟文化傳承和發揚光大,那麼關祥挺便是傳承傳統龍舟文化的基礎上,引入競技龍舟,讓競技龍舟從職業的舞臺上飛入尋常百姓家。關祥挺將九江龍舟訓練基地的模式複製,在細閘村建起了九江第一個村居性質的職業化龍舟訓練基地。關祥挺説,“我不僅想傳承傳統的龍舟文化,還想讓更多的人知道競技龍舟。”

作為一名職業的龍舟運動員,關祥挺獲過不少國內外龍舟賽事的大獎。説起與龍舟的結緣,關祥挺坦言,村裏有一條龍舟是九江第一條龍舟。在他7歲的時候,爺爺便騎著三輪車載著他去看龍舟。傳統龍舟的精彩給他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後,電視裏播放的九江龍舟隊的比賽,又讓關祥挺和小夥伴們有了奮勇爭先的鬥志。“每次看完九江龍舟隊的比賽,我們都會一起去划水泥船。”關祥挺告訴記者,就這樣他便萌生了對龍舟的熱愛,無論是傳統龍還是競技龍。2006年,上高中的關祥挺因為學校的一次選拔第一次接觸標準龍,從此開始了他的職業龍舟的生涯。“高中期間,我們還與九江俱樂部一起比過賽,那時的九江俱樂部在我眼裏是很神聖的。”

2009年是關祥挺的轉折年,那一年,因為遇到了當時九江龍舟隊教練,關祥挺被招進九江龍舟隊。

帶領村民組建標準龍舟隊

跟隨著九江龍舟隊一起成長,關祥挺想為村裏的龍舟做些什麼。“村裏老一輩劃傳統龍是很有名氣的,以前的傳統龍舟,以遊龍為主。”關祥挺告訴記者,輪到他這一輩成長時,老一輩希望他們能傳承龍舟文化,把村裏的龍舟文化搞得有聲有色。在與大家商量後,大家覺得不如在村裏組建一支標準龍舟隊。

關祥挺將九江龍舟訓練基地的模式複製,在細閘建起專業的龍舟訓練基地。在關祥挺等年輕人的推動下,2016年細閘建起第一支標準龍龍舟隊。這些年來,這支隊伍多次蟬聯廣佛聯賽、九江聯賽的冠軍。關祥挺告訴記者,整個龍舟訓練基地算上器材大概花費五萬元左右,“我們都是一點一點湊錢去買的,也有一些熱心企業家贊助。”隨著龍舟訓練基地的建成,年輕人的參與度更高了,“以前普遍是本村的,後來隔壁村的都來這邊。”關祥挺説,村裏為了支援他們,之前還將祠堂借給他們當作訓練基地,後來村裏特意騰出以前的一間“蠶房”給他們當基地。

關祥挺坦言,爺爺那一輩人給他的心裏種下了傳統龍舟的種子,這顆種子在他懂事後就慢慢地發芽。在接觸競技龍舟後,出去走了一遭,他越發的想把競技龍舟傳給下一代。如今細閘龍舟隊的隊員們的孩子都喜歡跟著下船玩,每人都有一把小槳。接下來,他想利用這支隊伍做一個平臺,將傳統龍舟團結和交流的精神以及競技精神傳播出去。下階段希望走進校園,讓更多年輕人、學生了解傳統龍舟和競技龍舟。

  彭樂文

為圓龍舟夢

他倆發起“眾籌”造龍舟

在南海九江金星村,兩條嶄新的龍舟在河涌上披荊斬棘,吸引了不少村民駐足觀看。説起這兩條龍舟,不得不提金星村兩位80後小夥彭樂文和關炳華,正是他們提出的“眾籌”造龍舟,讓金星村擺脫了百年無龍舟的境地。在彭樂文看來,龍舟的回歸讓村民更加齊心了,村民的感情也在龍舟的調劑下變得更為融洽。為了推廣和弘揚龍舟文化,彭樂文會跟大夥一起免費給附近的小學上課,宣傳龍舟文化。

挨戶送茶葉籌資金

説起“眾籌”造龍舟的緣由,彭樂文有些感慨。在佛山南海九江這樣一個龍舟之鄉,每條村都有自己的龍舟,而在2017年以前,金星村這個擁有500多戶村民、1500余人的大村卻沒有自己的龍舟。彭樂文告訴記者,雖然村裏的老人説在數百年前村裏有一條龍舟,但是老人們也都沒見過。“我記得我們小時候都是要跑到隔壁村去扒龍舟。”彭樂文表示,不過都要等到鄰村村民扒完後,他們才能上船。失落感一直縈繞在彭樂文和村裏一些年輕人的心裏。當彭樂文和關炳華分別當上村裏兩個經濟社的社長後,他們覺得不能再等了,提出要造一艘自己的龍舟。

為了讓這個想法能付諸實踐,彭樂文和關炳華先取得了金星村剩下的三個經濟社社長的支援,然後建立了一個微信群,將村裏的一幫年輕人拉進群裏籌劃。隨後,群裏40多位年輕人籌來了第一筆造龍舟的資金——兩萬元。雖然取得了開門紅,不過兩萬元的資金對於一艘造價15萬元的龍舟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於是,群裏有人提出用送茶葉的方法來向村民們募集資金。“不管颳風下雨,我們每天晚上都會拉著裝滿茶葉的鬥車,挨家挨戶去籌錢,總共持續了3個多月。”彭樂文説,“當時村裏沒有人相信我們能造出龍舟來。”

籌30多萬元造出龍舟

不過,彭樂文這幫年輕的堅持,讓事情迎來了轉機。“我們籌到幾萬元錢的時候,便去廣州番禺下了訂金。”彭樂文説,當時心裏很沒底。然而就是這樣的舉動,讓不少村民感覺到他們的誠意。隨著村民們信任的升溫,籌款金額也蹭蹭上漲。最後籌到了30多萬元,即便是造兩艘龍舟後都還有富餘。

於是,2017年龍舟下水時,金星村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活動。在彭樂文看來,經過這件事情後,村裏最大的變化便是越來越團結,“龍舟確實是村民之間的同心結,把彼此的心綁在了一起。”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劉鵬飛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何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