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點,別摔了啊。”看到記者拍照,張富清的小兒子張健全小聲提醒。
那是一隻老掉牙的搪瓷缸,一面印著天安門、和平鴿的圖案,一面印著“贈給英勇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保衛祖國 保衛和平”等字樣。張健全笑言,這是父親張富清的“寶貝”,用了60多年還不捨得丟掉。
1953年,全軍抽調有作戰經驗的連職及以上軍官參加抗美援朝,已在新疆喀什安定下來的張富清主動請纓,和戰友們馬不停蹄地趕赴北京。才到北京,《朝鮮停戰協定》簽訂,這批戰鬥骨幹就被送去學習文化知識。
幾個月後,在全國人民慰問人民解放軍代表團赴各地部隊開展慰問活動時,正在江西南昌防空部隊文化速成學校學習的張富清和戰友們一人獲得了一塊紀念章、一隻搪瓷缸。
“剛從戰場下來,九死一生,過了幾天安穩日子,為什麼又爭著返回戰場?”有人問。
“我們是人民的軍隊,眼看著要打到中國來了,我們如果不出頭,人民就沒好日子過了嘛。”張富清回答。
張富清第一次選擇為人民而戰,是在1948年3月。這之前,張富清曾被國民黨軍隊抓去充當了兩年多的雜役。在瓦子街戰役中,被“解放”的他沒有領遣散費,而是主動要求加入解放軍。
“共産黨的軍隊仁義、講規矩,是真正為勞苦大眾打仗的軍隊,參加解放軍就是為自己打仗,為人民打仗。”張富清説起往事依舊慷慨激昂。入伍4個多月,作戰英勇的張富清選擇堅定地跟黨走:加入中國共産黨。至今他還記得,入黨介紹人是連長李文才、指導員肖友恩。
1954年12月,張富清從文化速成學校畢業後有多種選擇:留在大城市,海闊天空;回陜西老家,可以方便贍養老母。當組織找他談話時,他當即決定響應黨的號召,去鄂西山區最偏遠、最困難的來鳳縣。這是他人生的第三次重要選擇。
“我是一名黨員,黨需要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戰場上死都不怕,苦點怕什麼?”談及當年的決定,張富清至今依然態度堅定。
妻子孫玉蘭原以為丈夫到了來鳳,為當地貧窮面貌的改善做點貢獻,就能回大城市或者老家去。卻沒想,這一去便是一輩子。
1965年,張富清從來鳳縣原三胡區調往原卯洞公社。當時來鳳縣有“窮三胡富卯洞”的説法,三胡區的老百姓常常要吃救濟糧,而卯洞公社因為有碼頭、船廠、林場等社辦企業,條件相對較好。
本以為生活會有所改善的孫玉蘭,卻沒想到丈夫又一次作出了“一名共産黨員的選擇”,他主動要求分管條件最苦的高洞片區,扛著鋪蓋卷上了山。張富清一年到頭忙著帶領高洞的村民們修路、抓生産,一連幾個月不著家。
大兒子張建國還記得,有一次他上山給父親送飯菜,走到天黑還沒趕到地方,只得投宿在村民家中。
為黨分憂,為人民謀幸福,是任何時代的共産黨員都應有的選擇。95歲的張富清堅定地認為,在人生的諸多岔路口,他選擇了最應該走的那條路——跟著黨走。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29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