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清軍禮照 本報記者 張銳攝/光明圖片

2018年12月3日下午,在湖北省恩施州來鳳縣人社局退役軍人資訊採集點,張健全在工作人員聶海波的見證下打開了一個紅色包裹,由此揭開了父親張富清不為人知的紅色過往。

平地一聲驚雷起!紅色包裹裏的報功書和軍功章,讓武陵山區的來鳳縣城沸騰了。

在此之前,熟識張富清的人,知道他在88歲高齡截肢後,靠假肢、支架又站了起來;交往多一些的人,也只曉得他是離休的老革命,工作期間廉潔奉公、勇於擔當,可能是個南下的工農幹部;就連幾個子女,也只是知道父親當過兵,僅此而已。誰也沒有想到,這位出生於1924年的老人,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裏立下了赫赫戰功:西北野戰軍特等功一次、軍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一次、師二等功一次、團一等功一次,並被授予軍戰鬥英雄稱號和師戰鬥英雄稱號。這位90多歲的老人,歷經風雨,遭受困厄,仍舊甘守清苦,深藏功名,不矜不伐。

從戎:尖刀突擊,屢立戰功

1948年,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解放軍南征北戰。

同年3月,農民出身、當過長工的陜西省漢中市洋縣24歲的張富清,光榮入伍,成為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三五九旅七一八團二營六連的一名戰士。

1948年6月,張富清在壺梯山戰役中任突擊組長,攻下敵人碉堡一個、打死敵人兩個、繳機槍一挺,並鞏固了陣地,使後邊部隊順利前進。

7月,他在東馬村帶突擊組6人,掃清敵人週邊,消滅了少數敵人,佔領敵人一個碉堡,給後續部隊打下缺口,自己負傷不下火線,繼續戰鬥。

9月,已經是班長的張富清,在臨皋負責搜索,發現敵人後,迅即佔領敵人週邊最高點,壓制了敵人封鎖火力,完成了截擊敵人任務,迅速消滅了敵人。

……

“打了多少仗,我也説不清了。不分白天黑夜,每天都有戰鬥,只是大與小的區別。”95歲的張富清回憶説,印象最深的是永豐城那一仗。

張富清帶領一個三人突擊組,翻越永豐城墻。他第一個跳進城內,與週邊敵人近戰。突然感覺頭部被重擊的張富清,用手一摸才知道自己一塊頭皮被掀了起來。當時已經顧不得許多,他端起衝鋒槍猛掃,打死了七八個敵人,接著又匍匐前進到敵人的碉堡腳下,用炸藥包和手榴彈連續炸毀了2個碉堡,打退了敵人數次反撲。堅持到天亮後,大軍進城和敵人激戰了一個多小時,解放了永豐城。

永豐一戰,粉碎了胡宗南的軍事部署,有力配合了中原野戰軍打響的淮海戰役,同時也解決了部隊糧食問題。

張富清因為作戰英勇,榮立二軍一等功,並贏得戰鬥英雄稱號。1948年12月,一封落款是西北野戰軍兼政委彭德懷的報功書被送到張富清的家裏。

報功書上説,“貴府張富清同志為民族與人民解放事業,光榮參加我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三五九旅七一八團二營六連,任副排長。因在陜西永豐城戰鬥中勇敢殺敵,榮獲特等功,實為貴府之光我軍之榮。特此馳報鴻禧。”

烽煙滾滾唱英雄。

“作為共産黨員、革命軍人,越是艱險,越要向前。”張富清説,突擊任務,都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只要有突擊任務,我就報名參加。我打仗的秘訣是不怕死,“一衝上陣地,滿腦子是怎麼消滅敵人,決定勝敗的關鍵是信仰和意志”。

在解放戰爭中,張富清榮立西北野戰軍特等功一次、軍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一次、師二等功一次、團一等功一次,並被授予軍戰鬥英雄稱號和師戰鬥英雄稱號。1950年,西北軍政委員會制定公佈了《解放大西北人民功臣獎章條例》,張富清因為功勳卓著,被授予人民功臣獎章。

1953年3月至1954年12月,因為對黨忠誠、作戰經驗豐富,張富清被安排到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部隊文化速成中學學習。

“黨指到哪,我就走到哪,打到哪。”

1955年,組織號召速成班學員支援地方建設。就這樣,已經是二軍教導團副連長的張富清,脫下戎裝,包好勳章,鎖在皮箱,封存了這戎馬倥傯的歲月。

轉業:夙夜在公,在公明明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業待興。

各地都缺幹部,特別是文化水準高的幹部。在兩年速成班期間,張富清在語文、算術、自然、地理、歷史等課程的得分,基本都在四分及以上(五分制)。支援地方建設的號召一齣,離家征戰已經7年的他,本可以選擇回原籍工作。

當聽到“在湖北,恩施地區最艱苦,最缺乏人去建設”時,張富清當即決定要到艱苦、困難的地區為黨工作,為人民做事。

在恩施,來鳳最艱苦。於是,張富清帶著妻子孫玉蘭到了武陵山區中的來鳳。

從1955年擔任來鳳城關糧油所主任,到1985年從來鳳縣建設銀行副行長崗位上離休,30年間,張富清先後在來鳳縣糧食局、三胡區、卯洞公社、外貿局、縣建行工作。

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十分困難,開始精簡人員。當時,張富清正擔任三胡區領導,而妻子孫玉蘭也在三胡供銷社上班。如果他裁別人,不裁自己家屬,別人會不服;如果裁了自己家屬,他妻子就得下崗失業。

“要完成任務,領導自己要過硬,執行政策才能堅決,動員別人才好做工作。”張富清首先動員妻子放棄令人羨慕的工作。因為沒有土地,一家六口的生計全靠張富清一人的微薄工資。

1975年,張富清調到來鳳卯洞公社擔任革委會副主任。

今年68歲的田洪立,曾與張富清在卯洞公社共事4年多。田洪立至今記得,當年公社班子成員分配工作片區,張富清搶著選了最偏遠的高洞片區,那裏不通路、不通電,是全公社最困難的片區。

“當年為了修路,不僅要做那些糧田被佔的農民的思想工作,還要打炮眼、放炸藥。”張富清回憶説,那時與社員同吃同住同勞動,按照規定的標準補飯票或現金。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張老是來鳳建行的創始人之一。”中國建設銀行來鳳支行行長李甘霖介紹説。

20世紀80年代初,張富清剛到建行時,只有5人,而且沒有獨立的辦公場所,只得借用其他單位的土瓦房,5人擠在一間辦公室。等到他1985年離休的時候,建行已經有10人。其間,他還想辦法解決了當時職工辦公室和宿舍問題。那時來鳳建行主要的業務——撥款改貸款業務,也主要是在張富清的努力下發展起來的。

“張老當時經辦的業務,沒有一筆出現問題。”李甘霖説,當年一家國營小煤礦是建行的貸款客戶之一,張老為了年底催款,有時自己一個人卷著被子就到了礦裏,與工人同吃住。

退伍不褪色。無論在什麼崗位,張富清始終發揮著共産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保持突擊隊員本色,勇擔急難險重任務。

齊家:克勤克儉,公私分明

1985年從來鳳建行離休的張富清,現在仍舊和老伴孫玉蘭住在建行一棟20世紀80年代的房改房裏。

屋內墻面已然斑駁,木門和窗框上的油漆大都已經龜裂,甚至脫落。沙發邊的一方木質茶几,桌面早已坑坑洼洼,“離休紀念——縣建行贈”的字樣依稀可辨。

張富清説:“當年和我並肩戰鬥的那些戰友,好多都犧牲了,他們根本沒有機會提任何要求。比起他們,我今天吃的、住的已經好很多倍了,我有什麼資格居功自傲,給黨找麻煩、提要求呢?”

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六十多年來,張富清一家始終克勤克儉。

在老伴孫玉蘭從供銷社辭職回家後,家裏六口人的吃穿用度全靠張富清的工資。每月一發工資,他們就馬上把油鹽菜等生活必需品買回來,再除去幾個小孩的學費,餘下的十分微薄,只能輪年為兒女置辦新衣裳。為了補貼家用,孫玉蘭又學了裁縫,自己交公積金、公益金,加入了公社的手工聯社。

“孩子穿父母的衣服,弟弟妹妹穿哥哥姐姐的衣服。”來鳳縣原教委主任向致春,擔任過張富清小兒子和小女兒的小學班主任,因為時常家訪,與張富清十分熟識。“兩個小孩都很優秀,還在學校勤工儉學,有時他們母親也來幫忙,把學校一隻十多斤的豬養到了一百八十多斤。”

俗語説,貧賤夫妻百事哀。但在張富清家,卻是另外一幅場景。

“當兵的人,思想純潔,所以嫁給他。”説起自己與老伴的相戀與相處,八十多歲的孫玉蘭滿臉洋溢著幸福。

戰場上九死一生、炸毀四個碉堡、殺敵無算的錚錚鐵漢,六十多年來,對妻兒,卻連重話都不帶一口。教育子女,他從不用棍棒,而是以理服人,以身作則。

“對於兒女,我有言在先。好好學習,至於畢業後到底做什麼事,就看自己的本事。國家公職考不起,錄用不起,就自己找生活。我沒有本事為兒女找出路,我也不會給他們找工作。”張富清的話鏗鏘有力。

來鳳縣委巡察辦主任邱克權介紹説,大約是在1975年,來鳳縣有幾個到恩施工作的指標,張老的大兒子條件也挺合適。他不僅沒有讓自己的兒子去,反而還讓兒子去卯洞公社的萬畝林場當了知青。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脂民膏。

已過鮐背之年的張富清,因年事已高,加上早年負傷的影響,有時會從醫院拿一些降血壓的藥物。早已退休的大兒子也患有高血壓,所服用的一些藥物與張老的差不多。每次吃完藥後,張老就會立即把藥鎖起來。因為在他看來,他的藥是組織全額報銷的,要確保每一粒藥都“專藥專用”。

修身:心有信仰,行有力量

“共産黨處處都是為人民辦事的,為國家昌盛辦事的。只有跟著共産黨,進一步受黨的教育,使自己為黨、為人民做點工作。”張富清説,1948年9月,戰事頻仍中,在連長李文才、指導員肖友恩的介紹下,他光榮地入了黨。

作為革命軍人、共産黨員,張富清在戰鬥中、行軍中、生産中、工作中衝鋒在前,勇挑重擔。在個人學習和生活中,他也始終以黨員的標準來校準自己。

活到老,學到老。

“學習是進退的分界線。學則必然進步,不學必定後退,退到不作為、亂作為。不注意改正,久來久去,很可能退到自取滅亡的地步。”

從解放軍防空部隊文化速成班,到建行《鄧小平文選》學習小組,再到剪報摘抄寫心得……95歲高齡的張富清,至今仍堅持每天讀書看報,看電視新聞頻道。

在他的書桌上,原本是黃色封面的《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因為時常翻閱,封皮的四週早已泛白。書裏醒目的紅色圓點和波浪線,是老人閱讀時做下的標記。

“工作上離休了,在思想政治上不能離休。要常常學習,檢查自己。不給組織找什麼麻煩,不向組織提什麼要求。”張富清斬釘截鐵地説。

為不給組織添麻煩,88歲時截肢的張富清,發揚突擊隊員的精神,硬是拒絕輪椅,靠著假肢和支架,重新站了起來。

2012年4月,張富清左膝蓋膿腫,多地治療不見好轉,最後只得截肢。他自嘲説:“戰爭年代腿都沒掉,沒想到和平時掉了。”

就像屈原所説的“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一樣,獨腿的張富清,沒有向厄運屈服。

老伴孫玉蘭説,他傷口剛癒合,先是沿著病床移動,後來慢慢地扶著墻練習走路。有時走不好,還把自己弄傷了,墻上還有他受傷的血跡。經過近一年的鍛鍊,他就能拄著支架打掃衛生、買菜。有時嫌家人衛生做得不好,他還要再打掃一下。

説起張富清不向組織提要求,李甘霖敬佩得無以復加。

那是2015年來鳳建行進行黨費清理、規範的時候,張富清因為行動不便,就讓老伴來到銀行的辦公室,詢問他需不需要補交黨費,調整之後他要交多少。

而張富清卻不願多花公家一分錢。

2018年11月,李甘霖得知張富清要去武漢做白內障手術,需要植入人工晶體。他囑咐老人:“您是離休老幹部,醫藥費全部報銷,可以選好一點的晶體,保證效果。”

結果在報賬的時候,李甘霖發現張老只選了價值3000多元、最便宜的晶體。

“我90多歲了,不能再為國家作貢獻了,為國家節約一點是一點。”張富清説,醫生給我推薦7000多元到兩萬多元的晶體,我聽到病房一位病友只選了3000多元的,我也選了跟他一樣的。

【短評】

因為信仰,所以偉岸

“共産黨處處都是為人民辦事的,為國家昌盛辦事的。只有跟著共産黨,進一步受黨的教育,使自己為黨、為人民做點工作。”

今年95歲的老革命、老黨員、老幹部張富清,這樣講述著自己的入黨初心。

在硝煙瀰漫、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張富清捨生忘死,只要部隊一有突擊任務,就報名參加。翻城墻、繳機槍、炸碉堡……越是艱險,越要向前。敵人的子彈和彈片,掀起過他的頭皮,灼燒過他的腋下,撞碎過他的牙齒,但擊不穿他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麼都不説,祖國知道我。

在看不見硝煙的建設和改革年代,張富清公忠體國,響應組織號召,脫下軍裝,收起獎章,直奔當時湖北最艱苦、最邊遠的恩施來鳳,一幹就是三十年。

時局艱難時,他以身垂范,動員妻子下崗;忠孝兩難全時,他堅守崗位,沒奔母喪成為畢生遺憾;改革開放時,他殫精竭慮,破除陳規桎梏……在同事眼裏,他勤勞肯幹,任勞任怨,不矜不伐。

或許在一般人看來,為國浴血奮戰、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幹部,應該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離休了的張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沒有離休。他時刻銘記著自己老黨員的身份。

當他認為自己不能再為國家貢獻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歲截肢的他,拒絕在輪椅上被照料,靠著一條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來;白內障手術期間,明明可以給自己安一個好的晶體,他卻選了最便宜的一款;明明沒人會動他的藥,但他每次都將藥瓶鎖上,生怕別人挪用他全額報銷的一粒藥。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張富清的偉岸,不止在少年從戎時屢立戰功,也在中年轉業後恪盡職守,還在晚年離休間奮進不息。

張富清曾説,戰場上決定勝敗的關鍵是信仰和意志。

的確,在人生的征途上,因為信仰,他也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