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竹編籃。

大洋網訊 范淩是一名海歸建築師。

她出生於北京,成長在廣州,是家中的“乖乖女”。

大約二十年前,范淩出國進入藤校深造,並順利考取美國註冊建築師資格;歸國後她先去了北京,但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了第二故鄉廣州。

在不惑之年,這位建築師選擇更換人生賽道,放下了外人眼中的“金飯碗”,捧起了“竹飯碗”,搖身一變成為一名竹編手工藝人,用一雙巧手編織另一種人生。

嚴格説來,范淩成為全職手藝人還不到一年,但她的不少竹編作品已是有口皆碑,説起轉型,這位前建築師笑著説只是運氣挺好,她將自己定義為“半吊子手藝人”。

  范淩編織了許多精美的竹籃。

“別人家的孩子”

因父母工作調動,范淩很小就來到廣州生活,完整度過了求學生涯。從小學到中學,范淩的成績一直在班裏名列前茅,喜歡畫畫的她考入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一路走來,她在外人眼中都是一枚標準的“學霸”“別人家的孩子”。

在大學裏,范淩延續著優異的表現,畫圖做模型是她的日常,畢業後她順利被一家國企錄用,按説這樣的人生路線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但這個“乖乖女”心有不甘,渴望到國外再進行一番深造。論能力她是有的,但父母並不支援她,一是覺得她好不容易找到穩定的工作,二是留學費用也不是一筆小數目,但她心裏的那個念頭並未消失。踏踏實實工作了三年之後,范淩存下了一筆錢,並順利申請到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辭職赴美攻讀建築碩士學位,繼續追逐她的建築夢,這次父母沒有再攔她。

泡圖書館,不停地畫圖、做項目,范淩的碩士階段過得格外充實,之後她考取美國註冊建築師資格,畢業後留在了美國工作,先後為華盛頓等地的多個地産項目畫過施工圖,一待就是七八年。

  范淩編織了許多精美的竹籃。

一場病引發的新念頭

考慮到父母年歲漸長,范淩決定回到中國進入地産業工作。她很快在廣州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在一家本土地産公司裏走到研發總監的位置。但地産業畢竟是以高強度快節奏著稱,近年來范淩的身體在高壓之下開始呈現亞健康狀態。

去年的一次身體檢查范淩得知了自己有一項身體指標不正常,但因為工作太忙她一直沒有認真對待,直到後來復查時已經到要住院手術的地步,為此她花了一個月來康復。一個月裏,百無聊賴的范淩在家裏研究手工DIY,接觸到了竹編這門手藝。她上網淘了一些竹篾,對照著圖案自己搗鼓,完成了人生第一件竹編作品,讓她開心了幾天。

范淩開始思考以後有沒有可能當個竹編匠人。她開始認真地找資料,卻發現市面上能買到的竹編相關書籍屈指可數,僅有的幾本也都是年代久遠的,要靠看書來學習變得不太現實。

范淩想到了去實地拜師,在友人口中,她得知了浙江有一個聞名全國的工藝美術之鄉東陽市,那裏的竹編很出名,更有國家級竹編大師何福禮坐鎮,這讓范淩心馳神往。在不惑之年的關口,這位海歸建築師鼓起勇氣,決心辭職去東陽拜師。

從“小白”到“熟練工”

建築系出身的范淩説,自己對待工作喜歡像畫畫一樣“死磕”,盡善盡美是必然的追求,但身體條件讓她難以繼續保持工作上的“完美”,這讓她有點沮喪。竹編的意外出現,讓范淩感受到人生轉型的可能性。

范淩辭職後,啟程“打飛的”去到東陽,找到了何福禮大師所在的東風竹編工藝廠,在那邊住了將近一個月,每天跟著工人師傅們一起,在悶熱的廠房裏跟各式各樣的竹篾打交道。雖然從技術上講她是個入門“小白”,但在建築行業多年練就的強烈求知欲助她迅速“升級”,她很快熟練掌握了繞篾、插篾收口、花箍等技能。

遠離了大都市的喧囂,換上工廠的圍裙,每天七點半上班,下午四點半下班,生活節奏緩慢而有規律,范淩在竹編之鄉度過了短暫而充實的求學時光。雖然作為新手磕磕絆絆,難免工作效率不高,但竹編作品都完成得中規中矩;不僅如此,她的設計功底展現無遺,不少作品上面的紋樣都是她自己畫的,當年學建築設計時的創意和技能,換了一個平臺竟也派上了用場。

回到廣州後,范淩作為一名全職手藝人“出道”,她坦言自己對於這份新工作很“佛係”,不去想太遠的未來,也不擔心維持不了生計。“我不是一個愛亂花錢的人,家庭的經濟壓力短期內不會有太大變化。我相信隨著竹編技藝越來越好,也會有更多的人欣賞和接受,而且只要找到合適的小眾市場,也能養活自己”。

“用輕鬆的方式學藝”

范淩笑稱自己很幸運,以前學建築時的設計技能、美感和創意,在做竹編時能巧妙融合進去,而在公司做培訓時練出來的表達能力和學習體系,又為她的下一步做了鋪墊。如今她致力於向更多的年輕人普及推廣竹編藝術,通過不定期開設課堂分享,將這種傳統文化藝術的生命力延續下去。她也成了眾人口中的“范老師”。

與從小就接觸手工藝的匠人不同,“半路出家”的范淩對學藝有自己的理解,“大家印象中做傳統手工製品會很辛苦很累,其實不一定是這樣的,我們生活在城市裏,沒有傳統的學藝環境,可以用一種更為輕鬆的方式來學。”

在范淩看來,要讓年輕一輩喜歡上竹編這門傳統手藝,在方式方法上更要不拘一格,“怎麼好玩怎麼來。”比如城市裏沒有條件自己上山選竹材劈竹篾,那就上網直接購買劈好的竹篾;挑竹篾時需要用到的篾尺,手頭沒有的話用鋼尺代替也可以;把竹篾烤彎需要用到酒精燈,實在沒有的話家裏的煤氣爐也可以利用起來。“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樣的方式不傳統,但對於初學者來説,首先是要拉近他們與傳統手藝的距離,讓他們意識到其實這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刻板、不嚴肅、不辛苦、不需要太複雜的工具或者程式,就算一開始做得不好,也可以先把興趣培養起來了。”

“靈活、輕鬆、好玩”是范淩在課上分享的核心理念,對她而言,傳承竹編這門傳統手藝不是一份沉重的使命,而是通過點滴的分享,潛移默化地讓城市裏的年輕人們接觸、了解傳統文化。

“當個‘熊貓’也挺好”

對范淩來説,轉型後的“消費降級”生活並不苦,她可以心無旁騖地“宅”在家中跟竹子打交道,邊學邊做,再把竹編心得整理成文字,通過社交平臺分享給有需要的人。沒了外界的紛擾,她過上了極簡生活,自己安排彈性的工作節奏,也能兼顧到家庭,編織時若遇上瓶頸了就給自己放鬆一下,插插花,看看書,也許靈感就來了。

對於竹編製品在現代生活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范淩認為不必拘泥于“實用”,“大家可以發揮想像力,用竹編製品去點綴生活,放乾果,放玄關,當挂飾,做花器……哪怕將製作精美的竹編就擺在桌子上看著,也是一種享受。”

從轉型到現在,范淩認識了很多新朋友,雖然收入少了,眼界卻更開闊了。她逐漸對自己的新身份有了認同感,不會再去在意外界的目光,“首先就把手頭的事情做好。真正需要在意的是你對自己的認可。”

關於竹編的未來,范淩並不擔心,“科技的發展和傳統的保留是可以共存的,一方面是飛速發展的科技,另一方面,‘慢’的傳統文化由於其獨特的手工價值和歷史背景,也會得到重視,可以與很多科技元素結合起來。我前不久還用竹篾編過一個二維碼。”

人到中年,生活其實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樣子。就像范淩説的,自己“當個熊貓”,每天安安靜靜在家“玩”竹子,其實也挺好的。“手藝人多是知足常樂的人,他們更在意自己手藝高下,以及由此帶來的內心充實和喜悅。”

記者手記

中年轉型需要勇氣,更需要好心態

目前為止,范淩的竹編作品産量並不算高,但每一件都是她認認真真“雕琢”出來的,有時候為了跟自己死磕,她會花上一週甚至半個月來完成一件作品,在手藝人的道路上,她仍在慢慢積累,在她身上感覺不到想要一蹴而就的急切。

當記者提出拍照時,她特意伸出雙手對著鏡頭,出乎意料的是,那是一雙圓潤光滑、沒有老繭和傷口的手。此舉她是想告訴大家,做竹編真的不辛苦,也不容易受傷,大家不用太擔心。

“中年危機”是近年來出現的高頻詞,也是當下人們不安心理的寫照。人到中年才進行職場轉型需要很大的勇氣,加之在大都市裏上班的人壓力本來就大,轉型更難,所以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行當,找到一門“即便是重新出發也能很快上手”的手藝。范淩認為,無論最終如何選擇,平日裏一定不能放棄學習,哪怕空閒時間不多也儘量學習一些新知識,尤其是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這樣才能“盡可能停留在自己的夢想周圍”。

但在轉型過程中更為重要的是要擺平心態,看淡因為轉型帶來的身份落差甚至於收入落差,在轉型之後要給自己更多的信心,相信能夠在新的軌道上做得更好,就像范淩説的,“關鍵是自己認同自己,而不是滿足於別人對你的看法。在不斷努力的過程中自然會建立出自信。”

文、圖/廣報全媒體記者蔡淩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