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組數據激動人心: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2013年的746萬人減少到2018年的155萬人,累計減貧591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6%下降到4.3%,減貧人數全國第一。與此同時,全省經濟增速連續8年居全國前三位。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被習近平總書記讚譽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大踏步前進的一個縮影”。

2018年,時任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到貴州考察後評價:貴州是我見過的最令人鼓舞的脫貧範例之一;貴州在努力消除貧困的同時,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

初夏時節,調研組行走在貴州山山水水之間,到處綠水青山,鳥語花香,人民生活水準蒸蒸日上,城鄉幹部群眾笑顏開在臉上、感恩刻在心中,對“撕掉千百年來的貧困標簽”的自豪感和責任心,浸透在言語和實幹的方方面面。

殷殷囑託內化於心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橫亙綿延的高山深谷,曾經束縛了多少高原兒女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500多年前,明代思想家王陽明被貶至貴州龍場驛時發出感嘆;“無藪澤之饒、桑麻之利,歲賦所入不敵內地一大縣”,200多年後,清代乾隆年間貴州巡撫愛必達這樣評價;“黔處天末,崇山複嶺,鳥道羊腸,舟車不通,地狹民貧”,清代貴州學者陳法這樣勾勒家鄉的悲情輪廓。很長一段時間,貴州一直是全國農村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所面臨的諸多貧困難題,實際上是世界性難題,攻克這些難題,撕掉千百年來的貧困標簽,事關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也將對人類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貧困群眾特別牽掛,對貴州脫貧攻堅工作特別關心。2014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省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紮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真正使貧困地區群眾不斷得到實惠。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貴州調研脫貧攻堅工作並召開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強調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始終做到“四個切實”“六個精準”“五個一批”。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召開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要求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強調“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重中之重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已經進入倒計時,決不能猶豫懈怠,發起總攻在此一舉”。2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畢節試驗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貴州盡銳出戰、務求精準,確保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

貴州幹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教誨,脫貧攻堅的思路越來越清晰,舉措越來越有力,成效越來越顯著。“牢記囑託、感恩奮進”,成為全省脫貧攻堅、全面發展的最強音。

在戰略層面,貴州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深入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奮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在戰術層面,全力打好以農村“組組通”公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易地扶貧搬遷、産業扶貧、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的“四場硬仗”,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産業革命,實施“四個聚焦”主攻深度貧困地區。

“我們永遠感恩習近平總書記,永遠感恩黨中央。”從烏蒙高原到苗嶺侗鄉,從烏江之畔到南北盤江,“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在貴州深入人心,幹部群眾狀態好、鬥志高、信心足、力量大,脫貧攻堅、快速發展的勢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旺盛。

扶志、扶智激發動力

地處滇黔桂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黔南州貴定縣昌明鎮的打鐵村和高坡村,兩位村支書高治銀和高才友是叔侄關係,脫貧攻堅上卻是“競賽對手”。他倆鉚足了幹勁,帶領兩個村開展脫貧攻堅“大比武”。

打鐵村的村民在村口立起“打鐵還需自身硬”的村訓,意寓自力更生,向貧困宣戰;高坡村的村民哪甘示弱,在村子最顯眼的地方豎起“高坡更要志氣高”的村訓,自勵人窮志不窮,樹立戰勝貧困的信心。“比武”歸“比武”,叔侄倆同心協力,共建桐梓園生態立體迴圈農業示範基地,帶領兩村群眾早日脫貧。

在貴定縣農村,“自強自立”“吃苦耐勞”“奮發圖強”等勵志標語隨處可見。

扶貧不養懶漢。貴定縣在全縣開展“勤勞創造好日子、幸福不忘黨恩情,懶惰貧窮不光彩、禮讓謙和人稱讚”的主題教育,引導群眾感黨恩、記黨情、跟黨走,補足貧困群眾的“精神之鈣”,全縣鄉村風貌和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幹部幹,群眾看”,“幹部著急,群眾不急”,“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針對脫貧攻堅中存在的“精神貧困”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貧困群眾是扶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黨和政府有責任幫助貧困群眾致富,但不能大包大攬。不然,就是花了很多精力和投入暫時搞上去了,也不能持久”,“扶貧要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

扶貧先扶志。在脫貧攻堅的火熱現場,貴州大力弘揚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幹實幹、後發趕超的新時代貴州精神,讓廣大幹部群眾樹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

在黔南州平塘縣克度鎮一個叫大窩凼的地方,“時代楷模”南仁東耗盡畢生心力建成的“中國天眼”,探測著遠達137億光年的電磁信號。大窩凼以南20公里的黔南州羅甸縣麻懷村,黨的十九大代表、麻懷村黨支部書記鄧迎香帶領村民歷時12年,在堅硬的山窩子裏用鋼釬、鐵錘鑿出了一條200多米的通車隧道,讓麻懷村出山的路從2個多小時縮短至15分鐘。

137億光年承載著南仁東和科學家們探索宇宙的夢想,200多米的隧道承載的則是鄧迎香和麻懷村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夢想。

“我可以輸在文化程度上,但不能輸在精神上,也不要輸在信仰上,不要輸在志氣上”,“現在扶貧就要扶志,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共産黨員走!”鄧迎香回鄉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時對鄉親們説。

高揚精神旗幟,注重典型引領。赫章縣海雀村,這個曾經“一戶四口之家只有三個碗”的村莊如今早已林茂糧豐,老支書文朝榮功不可沒。這樣的先進典型有很多,比如:倒在脫貧路上,用生命撐起為民晴空的“羊書記”姜仕坤;用36年時間,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靠著鋤頭、鋼釬、鐵錘和雙手,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生命渠”的“當代愚公”黃大發;在貴州屋脊“一駐八年”的優秀第一書記楊波;入選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表彰對象的余留芬……脫貧攻堅大浪淘沙、英雄輩出,激勵全省人民煥發沖天幹勁。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全省開展“萬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每年從農業事業機構、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相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和農業産業化企業等組織選派萬名農業專家,深入基層一線服務“三農”,廣大“土專家”“田秀才”紮根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利用農閒時間開展脫貧攻堅“冬季充電”大講習,廣大講習員下到田間地頭,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將講習與其他工作、惠農措施、實用技術講座、村民大會、志願服務等有機結合,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入腦入心,為決戰脫貧攻堅充電蓄能鼓勁。

“組組通”硬化幸福路

世界高橋前100名中,46座在貴州,有著“橋梁博物館”之稱的貴州,交通的巨變讓人嘆為觀止。

這個時刻,讓人不禁想起關於貴州交通的一些歷史碎片。其中就有這麼一則:“自漢江買舟入黔,高山萬仞,浚水千灘,洶湧之聲不絕於耳,扁舟逆流,兩次斷纜,無限艱辛,備極驚駭,頗動思歸之念……”

這是160多年前的清代,長白人常恩受命安順府知府,首次入黔後給京中友人的一封信。信中可見,他從北京到安順歷時一個多月,路途艱險,舟車勞頓,讓他無心欣賞沿途秀美的風景。“不是夜郎真自大,只因無路去中原。”這是貴州人曾經的無奈與心酸。全省92.5%的國土面積為山地和丘陵,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黔道難”成為制約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也是貧困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第一道“攔路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很強的先導作用”,“‘要想富,先修路’不過時”,“交通建設項目要儘量向進村入戶傾斜”。交通先行,對助推廣大農民脫貧奔小康意義重大。

“要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最突出的短板是群眾‘最後一公里’出行不暢。”省委、省政府找準貧困脈門,果斷決策,下定決心打一場硬仗:搬不了就通,通不了就搬。

2017年8月30日,貴州啟動農村“組組通”公路三年大決戰,向全面夯實脫貧攻堅基礎設施發出衝鋒號。從2017年到2019年,貴州計劃投入資金388億元,對全省3.9萬個30戶以上具備條件的村民組100%通硬化路,實施8萬公里通組公路硬化建設,全面提高農村公路通暢率,切實提升農村群眾出行品質。優先支援全省14個深度貧困縣、20個極貧鄉鎮、2760個深度貧困村和當年擬脫貧摘帽縣率先實現“組組通”硬化路。

組組通,通幸福。

武陵山深處的德江縣荊角鄉岩底村,因為通了公路,昔日村民眼中的窮山惡水,如今變成了“神秘儺寨”旅遊景點。

“公路修到家門口,種植的烤煙和食用菌再也不愁賣!”通組硬化路的建設,讓貞豐縣北盤江鎮的者顙村村民黃國興喜上眉梢。

截至今年3月,全省累計建成通組硬化路7.81萬公里,累計完成投資457.45億元。溝通30戶以上較大人口自然村寨38507個,通暢率從2017年6月的68.9%提高至98.94%。

一條條資源路、旅遊路、産業路應運而生。據不完全統計,“組組通”建設帶動貧困群眾約25余萬人次,帶動增收27.1億元;帶動農業産業發展500余萬畝,鄉村旅遊村寨突破3500個,新增農用車等30余萬輛;沿線受益群眾達1200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7余萬人。

如果説“組組通”是打通農村公路的“毛細血管”,那麼貴州四通八達的鐵路、航空、水運等立體交通,則是連接這些“毛細血管”的大動脈。

截至2018年底,全省公路里程達19.7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達6450公里,綜合密度躍居全國第一位;全省高等級航道突破900公里,初步形成了“覆蓋全省、通達全國、內捷外暢、無縫銜接”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村村通”“組組通”硬化路,“地無三尺平”的貴州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念好“通字訣”,打通最後一公里“堵點”,鄉村“微迴圈”愈來愈活絡。

“毛細血管”通了,“大動脈”活了,貴州更貴了!

一批全球500強企業落戶貴州;正安吉他遠銷巴西、泰國等30個國家和地區,畢節七星關大白蘿蔔俏銷迪拜,安龍食用菌遠銷日本……黔貨如“猛虎下山”;鄉村旅遊總收入從2013年的430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2148億元。

“大搬遷”搬出新生活

一邊是峽谷,一邊是絕壁。進出村寨,唯有一條崎嶇的絕壁“天路”。烏蒙山深處的畢節市黔西縣金蘭鎮瓦房村哈衝苗寨,是一個“挂”在懸崖上的寨子。土地破碎,山石橫生,而且是地質災害頻發點、峭壁落石不斷。守著這一方水土的12戶54名苗族同胞,以種植苞谷為生,世代貧苦。

“這個坡我爬夠了!做夢都想搬出去!”住哈衝苗寨半輩子的李子珍,説起連攀帶爬要歇三四次才走出山外時,淚眼婆娑。

貴州貧,很大程度上貧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貴州的一些貧困山區,喀斯特地貌突出、耕地資源匱乏、生態環境脆弱,有專家斷言很多區域“不適宜人類居住”。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貴州視察指導工作,要求在扶貧開發中落實“四個切實”,對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搬遷,實現貧困人口精準脫貧。同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其中“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的重要指示,吹響了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的衝鋒號。

彼時的貴州,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仍有623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約佔全國貧困人口的1/10,全省88個縣(區)中就有66個國家貧困縣。

2015年冬天,貴州打響易地扶貧搬遷“第一炮”,啟動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易地扶貧搬遷,成為全國搬遷人數最多的省份:“十三五”期間,搬遷總規模188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49.4萬人,整體搬遷自然村寨10090個。

幹非常之事,需非常之策。

圍繞“搬得出”,不斷探索創新,在一次次實踐中找尋自己的破題路徑。“六個堅持”,讓這場大搬遷絕地逢生。

“錢從哪來?”因地制宜,實施差別化補助和獎勵政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每人平均住房補助2萬元,同步搬遷人口每人平均住房補助1.2萬元;簽訂舊房拆除協議並按期拆除的,每人平均獎勵1.5萬元。同時,成立省扶貧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統貸統還”易地扶貧搬遷資金,省級政府全額提供“子彈”。

實踐證明,“六個堅持”是解決“搬得出”的可靠實施路徑和政策體系。

2016年8月22日,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在貴州召開。

如果説“搬得出”只是“前半篇文章”,那麼“穩得住、能脫貧”,就是“後半篇文章”,這才是扶貧搬遷能否成功的真正考驗。

今年2月,貴州作出了全力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和基層黨建“五個體系”的制度性安排,工作重心從以搬遷為主向後續扶持為主轉變。

在晴隆縣易地扶貧搬遷“阿妹戚托小鎮”,凡是搬遷到這來的群眾都有一個新身份——“新市民”,這個稱謂有著豐富的內涵。搬進新家就能享有同等城市配套、同等公共服務、同等市民待遇,在就業創業和就學就醫等方面還享有更多優惠,新市民憑證可享受子女免試就近入學、申報專業技術職務、辦理出入境證件等39項公共服務,一證可以解決很多難題。著力解決的就是易地扶貧搬遷的“後半篇文章”。

2019年4月,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現場會再度在貴州召開。

省生態移民局提供的資料顯示,據隨機入戶調查結果,搬遷群眾配套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滿意度為99.03%;住房滿意度為98.28%;就業脫貧措施滿意度為97.95%。

貴州“搬法”,搬出了奇跡!

産業革命深刻改變農業發展方式

“白旗韭黃天下聞,春來尋畦勁催耕。”

安順市普定縣化處鎮水母河流域萬畝韭黃地裏生機勃勃。“我們的韭黃賣到上海、浙江!那是‘無敵手’!”田野裏,忙碌的村民們打趣中帶著自豪。這裡的韭黃是無公害、國家地理標誌産品。一年收割3次,畝産2500公斤左右、産值約2萬元,已帶動當地貧困戶1281戶5775人。

普定韭黃何以走俏天下?化處鎮黨委委員熊元興一語道破:得益於全省推動農村産業革命後,縣裏做大做強主導産業帶來的規模效應。“樣樣都有、樣樣都不成規模。”多年來,由於受交通、資金、觀念等多種因素影響,貴州農村産業“小、散、弱”的特徵較為突出,農産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農産品加工方式粗放、産業鏈短、附加值低;農業企業實力較弱,帶動力不強。

“要立足當地資源,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商則商、宜遊則遊,通過扶持發展特色産業,實現就地脫貧。”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話語,正是寄望通過發展生産脫貧一批的生動詮釋。

加快農村産業發展,不僅關係貴州貧困農民脫貧,而且關係2000萬農民能否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小康路。

貴州興起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産業革命。從“春風行動”“夏秋攻勢”到“秋後喜算豐收賬”“冬季充電”,深入推進。

這是一場“思想觀念”的深刻革命——

“種了幾十年的玉米憑啥要退?”“種水果賣得出嗎?”……一開始,面對村民們的疑問,開陽縣宅吉鄉鄉長唐玉軍束手無策。

不破不立。如何革除“唯糧是農”的小農經濟觀念?

帶著農民幹。村幹部帶頭不種玉米、改種高效作物;黨政幹部力勸親戚朋友種菌種果;返鄉農民工、大學生自主選擇特色産業……

算好“兩本賬”。幹部給農民算經濟賬,省委給幹部們算生態賬。“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耕地少且破碎,種植低效益的玉米,實在“不划算”。

如今,宅吉鄉産業結構調整達2.21萬畝,初步實現了農業産業規模化。村民們從過去的“要我退”變成了“我要退”。

觀念一變天地寬。2018年全省蔬菜、水果、中藥材、茶葉、食用菌等五大經濟作物規模基地由2017年的3016個增加到4208個,增長39.5%。

這是一場“發展方式”的深刻革命——

怎麼種、如何賣?現代農業需要現代化的農業生産組織形式,必須來一場生産經營方式的大變革。這就是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以市場為導向,推動貴州農産品持續不斷、大規模進入省內外大市場。

在加快發展現代産業進程中,基礎設施滯後的問題日益凸顯。為彌補短板,全省上下著力強基補鏈。2018年底前建成冷庫庫容120萬噸,投運冷藏車1148輛,實現冷鏈縣域全覆蓋。

同時,著力打造規模化生産基地,創新“農超對接”“農校對接”等産銷對接機制,建立縣鄉村電商服務中心、站、店三級體系,每個貧困村和規模化農業基地至少有1個電商網店,2018年網路零售額增長30%。

各地好做法不斷涌現。六盤水盤州市以平臺公司為保障打造刺梨産業全産業鏈模式,安順市關嶺自治縣圍繞種養加銷構建全産業鏈模式……

數據印證發展。2018年,貴州第一産業增加值2159.54億元,比上年增長6.9%,為近5年來最快。

這是一場“轉變作風”的深刻革命——

産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是思想觀念轉變的過程,是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也是黨組織堅強有力的發展過程。

政府引領,四級聯動。各地認真落實黨政“一把手負總責”責任制,細化分解目標、措施、責任,省市縣鄉四級聯動,迅速推動産業結構調整及農業生産工作。

幹部示範,打造樣板。畢節市每個縣(區)建立4個5000畝産業結構調整示範樣板點,各縣(區)書記、縣長、分管副書記、分管副縣長親自辦點。

産業革命在貴州結出碩果。2018年,全省調減低效玉米種植面積785萬畝,新增高效經濟作物666萬畝;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9.6%,為近年來最快增速;全年實現148萬貧困人口脫貧。

“三保障”提升民生福祉

“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自2015年起,貴州10所優質省屬職業學校,每年每所學校招收兩個“威寧班”和兩個“赫章班”,在三年時間內為畢節市威寧自治縣和赫章縣的6000名學生提供免費教育,帶動貧困家庭脫貧。

貴州貧,貧在教育、醫療、住房短板突出。

因為教育落後,很多農村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為醫療落後,很多農村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因為住房差,很多農戶的居所透風漏雨,安全隱患突出。

“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直接關係攻堅戰品質。”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的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補齊“三保障”短板的深遠意義。

發展為要,民生為本。貴州把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作為脫貧攻堅的“四場硬仗”之一,作為群眾脫貧與否的重要指標,讓貧困人口真正實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

教育扶貧,從“有學上”到“上好學”。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基於此,貴州持續壓縮6%的行政經費用於教育扶貧,深入實施教育精準脫貧“1+N”計劃,紮實推動教育惠民舉措,人民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

教育是拔窮根的根本之策。貴州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前教育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三年免費中等職業教育;對貧困家庭學生上高中、上大學免除學雜費;組織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全員培訓;開辦698個免費職業教育精準脫貧班,完成招生3.35萬人,本科高職畢業生就業率分別達到87.4%和91.9%;還成為實現西部地區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的省份之一。2018年12月,隨著貴安新區和29個縣(區)順利通過國家對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督導檢查,貴州提前兩年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

許多寒門子弟通過教育改變了人生命運。5年來,貴州累計資助學生4419萬人次,資助金額553.2億元。

健康扶貧,從“看病難”到“真方便”。“在鄉衛生院就能檢查、確診,再不用跑去縣城醫院看病了,真方便!”2018年12月初,六盤水市水城縣營盤鄉雞戲坪村村民康合香因突發腹痛來到鄉衛生院,不僅治了病,還節約了看病成本。為補足醫療“短板”,貴州各地加快完善醫療保障體系,不斷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切實解決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看病遠的問題。

貴州實現省市縣鄉四級遠端醫療全覆蓋,有30多萬人享受遠端醫療帶來的便利和實惠。依託大數據發展,打破傳統模式,推進省市縣鄉遠端醫療服務體系全覆蓋,促進優質資源下沉。2017年,將遠端醫療服務延伸到全省1543個鄉鎮衛生院,遠端醫療實現“鄉鄉通”。

“醫聯體”服務開啟看病新模式。2017年,貴州出臺推進醫療聯合體服務體系建設方案,在醫聯體內以人才共用、技術支援、服務銜接等紐帶進行合作。

貴州全面推行了健康扶貧醫療保障救助政策,303.39萬人次享受此救助;全力抓好大病集中免費救治、慢病健康管理服務,將罹患13種大病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救治,從根本上遏制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

危房改造,從“茅草房”到“新樓房”。作為國家首個農村危房改造試點省份,貴州積極探索實踐,制定農村危房改造對象認定標準,出臺農村危房改造工程黨政領導幹部問責辦法。

2017年,省級財政在已經安排的7.75億元農村危房改造資金外,新增了7.7億元“三改”補助資金;2018年,建成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35.78萬套,改造農村危房20.64萬戶;2019年,貴州將完成全部現有51.38萬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

大扶貧格局強化攻堅合力

地處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貴州畢節,當年,紅軍長征在此留下了革命的火種,毛澤東寫下“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薄走泥丸”的豪邁詩句。

上世紀80年代,這裡被聯合國有關機構視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

“儘管貧困交加,卻沒有一人外逃,沒有一人陳情,沒有一人向國家伸手,沒有一人埋怨黨和國家,反倒責備自己‘不爭氣’。”1985年,一位新華社記者關於海雀的內參驚動了中南海。

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的習仲勳作出批示:“有這樣好的各族人民,又過著這樣貧困的生活,不僅不埋怨黨和國家,反倒責備自己‘不爭氣’,這是對我們這些官僚主義者一個嚴重警告!!!請省委對這類地區,規定個時限,有個可行措施,有計劃、有步驟扎紮實實地多做工作,改變這種面貌。”

一場前無古人的反貧困試驗在此開啟。198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為主題的畢節試驗區建立。決戰貧困的激情如“烏蒙磅薄走泥丸”,在烏蒙大地熊熊燃燒。

30多年來,23個部委先後出臺28個支援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的差別化政策;國家部委累計支援畢節實施項目1200多個。統一戰線組織8300多人次專家學者前往畢節試驗區考察調研,協調推動項目1723個,恒大集團無償投入110億元結對幫扶畢節10個縣區……在黨中央的關心和各方力量支援下,畢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被習近平總書記肯定為“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一個生動典型”。

扶貧開發事業,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國家和外部力量的支援。眾人拾柴火焰高。貴州廣泛有效地動員和凝聚起各方面力量,積極推動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推動所有精兵強將、所有幫扶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集中兵力盡銳出戰。全省上下,抓脫貧抓發展的氛圍越來越濃。建立黨政同責、書記主抓、分級負責、協同作戰、工作到戶、責任到人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形成五級書記抓扶貧的組織指揮體系。

借力大數據務求精準。貴州把大數據助力脫貧攻堅作為精準扶貧戰略的重要舉措。通過大數據的“聚通用”,讓“大數據+大扶貧”成為政府提升扶貧管理能力的途徑、發展扶貧産業的方向、政府扶貧資源的載體、匯聚扶貧力量的平臺。大數據還實現了全省貧困人口、貧困地區的實時觀測、動態監測,精準評估扶貧項目進展,有效地提升了扶貧資源、資金和項目的精準度、有效性。

“文軍扶貧”肩擔大義。貴州整合宣傳、文化、教育戰線力量,深入開展“文軍扶貧”行動,大力創新扶貧模式,探索出輿論扶貧、免費廣告精準扶貧、文化扶貧、社科扶貧、挂幫扶貧和網路扶貧等多種扶貧模式,形成“軍團作戰”,幫助貧困地區的幹部群眾在思想上、心理上、現實中實現脫貧。

外部力量傾情幫扶。中組部、公安部、國務院扶貧辦等38家中央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定點幫扶貴州50個貧困縣;東部上海等7座城市與貴州8個市(州)扶貧協作;澳門特別行政區對口幫扶黔東南州從江縣;萬達集團定點幫扶丹寨縣;省內21家國有企業結對幫扶20個重點縣,全省民營企業“千企幫千村”,4299家民營企業結對幫扶4452個貧困村……

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貴州村村寨寨一天天的“蝶變”,是貴州美麗脫貧的一個個剪影縮影。如今的貴州,鄉村顏值更高,農民收入更多,一幅百姓富、生態美的美麗圖景正在貴州大地徐徐展開。

然而,貴州也清醒地認識到:全省還有155萬貧困人口,剩下的都是難中之難、堅中之堅,都是難啃的“硬骨頭”。與此同時,一些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扶貧産業規模化、市場化水準不高;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任務艱巨;一些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不足。2020年的同步小康目標雖然近在咫尺,但脫貧攻堅越往後難度越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脫貧攻堅目標,越到關鍵時候越要響鼓重錘”,“脫貧攻堅越到緊要關頭,越要堅定必勝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氣的決心,盡銳出戰、迎難而上,真抓實幹、精準施策,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

全省上下,總攻的決心堅如磐石。

牢記囑託始終如一。已有的成就讓貴州的幹部群眾堅信: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貴州人民實現小康夢想的步伐。

緊盯目標始終如一。集中攻克難中之難、堅中之堅,始終做到目標不變、靶心不散、頻道不換,盡銳出戰、務求精準,確保按時攻克最後堡壘。

苦幹實幹始終如一。實幹是最忠誠的感恩,實績是最厚重的奮進。帶領鄉親們將“省級二類貧困村”變為遠近聞名的“別墅村”“産業村”的安順市西秀區大壩村村支書陳大興,總結脫貧的經驗“就一個字!‘幹’!”“將‘幹’字堅持到底,讓群眾得到更多實惠。”貴定縣委書記莫春開話音鏗鏘:“寧可讓領導幹部脫皮脫髮,也要讓群眾脫貧致富!”

工作方法始終如一。從領導機關到基層組織、從領導幹部到基層幹部,方方面面、上上下下抓具體、抓深入,大力推行政策設計、工作部署、幹部培訓、督促檢查、追責問責“五步工作法”,扎紮實實研究問題,破解難題,敢於較真碰硬,堅決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決防止和克服大而化之、籠而統之,確保脫貧過程紮實、結果真實,經得起檢驗。

風雨多經志彌堅,關山初度路猶長。決戰脫貧攻堅的號角在貴州大地勁吹!

來源:《求是》2019/10

作者:求是雜誌社、貴州省委聯合調研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