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茵茵,綠樹成蔭——踏訪瀏陽河“第八灣”,變化打動人心。
3年前,這個湖南省長沙市最大的城中村還是“蛛網”密布、違建林立,被稱為“城市疤痕”。而今,2000多家視頻文化企業註冊落地,躋身首批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2018年實現産值400億元。
瀏陽河在這裡拐下第八道彎,這塊三面環水、交通便利的寶貴地塊,歷經長沙市史上最大規模拆違之後,並沒有如人們預測那樣成為房地産開發商爭搶的香餑餑,卻落子為湖南文創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變化背後,是長沙市矢志不移奔向高品質發展的決心。“長沙的發展要牢牢深耕實體經濟,新舊動能轉換要提速,發展活力要增強,經濟運作指標要更好。”長沙市委負責同志説。
2018年,長沙市GDP總量突破1.1萬億元,增長8.5%,其中産業投資佔固定資産投資比重達49.6%,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長11.9%。一個不沿邊、不靠海的中部省會,憑什麼?
産業發展“滾雪球”效應加速形成
湘江中心,橘子洲景區,智慧清撿保潔機器人一亮相,便吸引了許多遊客圍觀。靈活向前移動,遇到空瓶等垃圾,伸出機械臂,彎腰、拾撿、扔進身上的圓桶,動作熟練流暢、一氣呵成。
“機器人通過手機雲平臺操控,一台機器頂得上4位環衛工人。目前需要人員現場操控和維護,5G時代將更智慧化。”中聯環境公司曾光博士暢想未來城市生活場景:夜深人靜時環衛機器人開始工作,人們醒來看到的是乾乾淨淨的城市。
當前,中聯環境和全國40多個區縣簽訂PPP模式提供環境服務,行業前景可期。
從傳統的裝備製造商轉向綜合服務商,從單一的工程機械領域跨界環境治理,今日長沙,借勢智慧製造,融合網際網路思維,越來越多的工程機械企業站上産業發展的新風口。
跳華爾茲舞步、漂移、寫毛筆字……5月15日開幕的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上,挖掘機、裝載機等“大塊頭”玩起這些精細活,令人咋舌。這兩天,近1200家全球工程機械企業攜最新産品與技術,在長沙國際會展中心同場比拼、同臺競技。
這個湖南國際化程度最高、行業影響力最大的專業展會,成為長沙在全國乃至全球工程機械領域掌握話語權的鮮明標誌。2018年,長沙工程機械産業發展的成績單格外耀眼:整體産值達1660億元,全球工程機械50強有4強在長沙,全國前5強中長沙佔據三席。
正如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所言,在萬物互聯的時代,産業競爭力將越來越取決於産業生態的競爭力,取決於産業生態思維共識的達成。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一路高歌,工程機械“湘軍”歷經沉浮愈益明白,産業發展沒有邊界,只有持續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産品才能不斷找到新的核心競爭力。
在長沙,融合起來的,不僅是工程機械産業。
2018年開始,長沙梳理出22條新興和優勢産業鏈,每條産業鏈由一位市領導擔任“鏈長”,帶領設在園區的産業鏈辦公室,針對産業鏈的關鍵、薄弱和缺失環節,建鏈、補鏈、強鏈、延鏈。
而今,放眼長沙,工程機械、新材料、食品、電子資訊、汽車等千億産業集群多點支撐的格局進一步夯實。從一個重大項目到一個産業鏈再到一個産業生態圈,長沙産業發展的“滾雪球”效應加速形成。
以智慧製造統領産業轉型升級
沒有忙碌的工人,沒有來往的物流車,除了機器人在動,整個廠區十分安靜。位於寧鄉經開區的格力空調生産廠區,自動化率達62%,成為全國家電行業自動化程度最高、智慧化技術最新的標桿工廠。
全國之最,為何出現在長沙?“一方面因為這是個新基地,更關鍵的是長沙市對智慧製造的先知先覺。”格力負責人笑答。
早在2015年,長沙出臺《智慧製造三年行動計劃》,著力推進龍頭企業改造,以點帶面推動工程機械、電子資訊、材料等産業轉型升級,提升産業競爭力。
産品生産週期縮短,企業運營成本、産品不良率降低……踏上智慧化道路的企業慢慢嘗到了甜頭,“要我改”漸漸變為“我要改”。據統計,目前長沙已有464家企業實行智慧化改造,今年將力爭達到600家。長沙獲批國家級智慧製造試點企業和項目27個,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一。建設國家智慧製造中心三年行動計劃、支援工業企業智慧化技術改造的若干政策等先後出臺。“長沙要以智慧製造統領産業轉型升級,把智慧化滲透到産業發展的方方面面。”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胡衡華語氣堅定。
對於敢為人先的長沙人來説,智慧製造遠遠不會滿足於智慧化改造。
3年前,一個智慧網聯汽車測試區在湘江新區破土動工,現在已成為國內測試區之最:場景類型最多、測試道路里程最長、研發辦公配套最齊全。百度、阿裏、中車等智慧網聯汽車企業紛至遝來。過去一年,這個測試區已開展700余場測試,積累5萬公里測試里程,下一步還將建設車路協同的100公里開放城市道路和100公里智慧高速的測試區域。
新經濟喊不來、等不來,要靠實實在在幹出來。用湘江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淩勤傑的話來説,通過打造智慧網聯汽車測試應用場景,搶佔智慧網聯汽車産業高地,培育經濟新動能,長沙又搶先了一步。
拆除“三大圍墻”加強各方合作
紅磚墻,矮樓房,一條古樸時尚、修葺一新的街道,連起湖南大學和湖南師範大學兩所大學。湖南大學機器人學院坐落其間,學生正在調試自己研發的機器人。
學院副院長黎福海解釋道,學院還不是一所能授予學位的正式學院,只是集結了機械學院、電氣與資訊工程學院等多個學院的師資力量,將對機器人感興趣的學生集結在一起,目的是摘下“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
一墻之隔,就是長沙智慧機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這裡攻技術,那裏攻市場,邁幾步就到了。”指著博士生劉理研發的智慧搬運機器人,黎福海對其市場前景充滿信心。
科研院所和市場孵化器,僅一步之遙——這正是這兩年長沙加速建設岳麓山大學科技城帶來的新氣象。
過去,岳麓山下、湘江西岸的湖南大學和湖南師範大學,因沒有圍墻而出名。沒有物理區隔,並不意味著這方人才熱土就更開放:有的科研專利成果往往束之高閣,有的企業尋求智力支援經常無門。
從2017年開始,在湖南省委部署下,長沙開始拆大學城內的“無形之墻”:打破思想觀念、行政級別、行業分割“三大圍墻”,推廣“高校+平臺”“一校一園”合作模式,建立政府引導、區校共建、市場運作、專業運營的合作機制。
中南大學2014年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一項技術,如今已在中南大學科技園總部生根發芽,成長為一家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的“雲智教”“雲慧醫”等産品正走俏市場。據統計,由岳麓區和中南大學共建的中南大學科技園研發總部開園不到一年,已有150家科技型企業完成工商註冊,27家企業簽訂入駐合同。
29所高等院校,32位“兩院”院士,57個國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2萬科技人才,30萬青年學子……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圍墻”,更多學生畢業進入園區,拆了“圍墻”之後的岳麓山大學科技城,時刻澎湃著創新動能。
一個沒有邊界的産業發展觀,塑造城市發展新格局;一場沒有終點的接力賽,跑出發展新作為;一座沒有圍墻的産學城,繪出發展新氣象。長沙經濟高品質發展,步履鏗鏘。(記者 侯琳良 劉詩瑤 李心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