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日電 題:讓奮鬥成為人生最亮麗的底色——寫在2019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
“五一”代表勞動,指向奮鬥。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又一個“五一”向我們走來。
在這個奮鬥者的節日,我們該如何紀念勞動,思考奮鬥?讓我們一起走近奮鬥者,聆聽他們的講述,感受時代的足音。
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
“人生在勤,勤則不匱。”
從十幾歲離家外出打拼,到20年前創辦企業資産上億元,再到放下生意回到家鄉擔任村委會主任,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65歲的李學海一生都在“努力奔跑”。
2010年,在外打拼40多年的李學海已獲得“全國道德模範”“全國勞動模範”等諸多榮譽,是一個遠近聞名的企業家,本可以享受安逸的生活。但看到家鄉還有不少鄉親生活困難,他毅然回到家鄉山東省安丘市輝渠鎮謀家河村,當起了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立志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回到家鄉,他就和村幹部踏遍了家鄉的山山水水,確定了依託留山及周邊資源,發展鄉村旅遊、紅色旅遊的扶貧路子。幾年時間,李學海帶領鄉親們綠化荒山荒坡4000多畝,把亂石崗、荒草坡建設成為擁有8處景點、建築面積8萬多平方米的旅遊景區。2018年,李學海榮獲了全國脫貧攻堅奉獻獎。
“人這輩子,就是要不停奮鬥。”李學海説,“沒有黨的好政策,我不可能辦企業。賺了錢,不做點對國家、對鄉親們有益的事,那當這個老闆有什麼意思?”
幸福不會從天降,美好生活靠勞動創造。再普通的崗位,也會因為追求卓越而不同;再平凡的人生,也會因為追逐夢想而閃光。
43歲的黃梅榮説自己就是“奮鬥改變人生”。28歲那年,當過電工、保潔員、治安員的他進入東莞吉田塑膠製品有限公司,開始接觸精密模具製造。
如今,黃梅榮創立了自己的公司。作為三和盛塑膠製品(東莞)有限公司負責人,他常和身邊的人説,天上沒有掉下來的餡餅,腳踏實地掌握一技之長才是硬道理。“該奮鬥的時候莫問結果和報酬,要一心想著如何最優地完成目標。”
在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總工會常務副主席陳靜看來,勞動保障了人們的基本生活,而奮鬥是更高的追求,它讓勞動者提升了生活品質,讓奮鬥者成就了更美好的生活。
在為實現中國夢的奮鬥中爭取人人出彩
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矢志創新,勇立潮頭。
今年30歲的龐淇文是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師。別看年輕,他卻榮譽滿滿,不僅是“廣西工匠”,還是“全國技術能手”。
榮譽的背後是付出與努力。每當接到零件加工圖紙,龐淇文都會認真分析、調試,力求做到完美。他反覆向師傅求教,與師兄弟們探討,並利用空余時間自己摸索實踐。
全國勞模、“最美職工”秦世俊也有一股追求完美的“鑽研勁”。作為中航工業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一名數控銑工,秦世俊所在的班組名叫“創新班組”,承擔著車間60%的關鍵件和重要件的加工生産任務。
“直升機是高科技産品,每一個零件都應該是精品。但往往精品與廢品的差別只有0.01毫米。”為了學好學精數控技術,秦世俊利用工作之餘鑽研各類專業知識,還報考了東北農業大學電腦專業本科課程,不斷為自己充電。
天上飛的是高科技産品,地下跑的也絲毫不含糊。
作為地鐵建設者,中鐵十九局項目經理羅文江為了“1毫米”不斷鑽研。他先後參與了北京和重慶4條地鐵線的建設。在北京地鐵8號線下穿既有10號線施工中,他通過施工方法創新,最終使地面沉降最小的地方僅有1毫米,達到世界領先的水準。
在龐淇文他們看來,在向著中國夢進軍的新時代中,人人都有奮鬥的舞臺,人人都有出彩的機會。
“如今社會上選擇很多,年輕人面對的誘惑也很多。但無論如何,在一個崗位就要鑽研一個崗位,不僅要把事情做好,還要不斷挑戰自己,做到精益求精和不斷創新。”龐淇文説。
哈爾濱工業大學社會學教授王雅林表示,隨著時代進步,新時代的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不但要講奉獻,更要鼓勵勞動者學習前沿技術、掌握高超技能,為“中國智造”、中國創新注入信心和活力。
不斷譜寫新時代的勞動者之歌
人間萬事出艱辛。越是美好的未來,越需要我們付出艱辛努力。
在航太十院貴州航太天馬機電科技有限公司材料成型部鉗焊一班班長姜濤看來,在中國奮進的腳步裏,奮鬥是從未缺席的優良品質。特別是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今天,更需要勞動者通過現代化手段、智慧化裝備,讓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創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率。
50歲的蘭蓮娟是國網浙江文成縣供電公司大峃供電所員工。紮根基層20多年來,她從一名普通收費員成長為供電所綜合班班長。她説,踏踏實實的勞動會讓每個人生活得更美好。希望全社會人人都是奮鬥者,都能善待勞動者,讓勞動者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才是對奮鬥者的最好致敬,對奮鬥精神的最好弘揚。
夢想的花朵,唯有以勞動澆灌才能絢麗綻放。幸福的階梯,必須用奮鬥搭建才能登上頂峰。
“唯有不懈奮鬥,才能創造幸福、實現夢想。”全國勞模、中鐵一局五公司高級測量師白芝勇深有感觸。從一名普通技術員到“金牌測量師”,20多年職業生涯中,他始終以“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的精神,不斷實現人生的自我超越。他和他的團隊精測的線路佔到了中國高鐵運營里程的十分之一。
“正是靠著幹勁、闖勁、鑽勁,這些年來我們實現了200多項技術革新,解決了340多個技術難題。未來,要想儘快把我國航空工業搞上去,就得比別人付出更多。”“大國工匠”、中國航發瀋陽黎明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車工洪家光説。
“奮鬥是提升勞動者素質和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強國富民的必由之路。”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表示。
“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決勝全面小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需要靠勞動築就、靠勞動者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