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5月1日電題:“背簍”供電人的大山情懷
新華社記者陳地
4月28日,馬光富又來了,背著他那磨得發亮的背簍。也許是腳步太過熟悉,劉明財急忙出門迎接,高興得像是見了久別的親人。
馬光富背著背簍,走在前往四川省華鎣市溪口鎮芭茅埡村的山路上(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地 攝
劉明財的家在四川省華鎣市溪口鎮芭茅埡村,這裡地處川東丘陵地帶,海拔近2000米,是當地海拔最高、最為偏遠的村寨,也是最後告別無電歷史的角落。自從1997年芭茅埡村點亮第一盞燈開始,馬光富便成了芭茅埡村人光明的“守護者”。
馬光富是溪口鎮供電所一名普通的電力工人,當芭茅埡村通電時,馬光富説了一句“我去”,引來領導同事們的一陣讚嘆。只是也許他自己都不曾想過,這一聲,就是對芭茅埡村人20多年的承諾。
芭茅埡村山高路遠,距離溪口鎮有12公里,且上山下山只有一條荊棘叢生的羊腸小道,年輕時的馬光富來回一趟要7個小時。可偏偏大山裏的電路十分脆弱,大風吹倒電線桿、暴雪讓電線短路,還有山洪、泥石流,每一次每一戶的用電難題都是馬光富的當務之急,加上定期抄電錶、線路巡查等固定任務,馬光富每個月要往村裏跑近10次。
下山一趟的確太不容易,特別對於村裏老人來説,有時想到鎮裏買個米麵都成了一種奢侈。馬光富又一次自告奮勇,他上山時為村民們捎上新鮮蔬菜、肉和必備的生活用品,下山時為村民山下的親戚帶去山藥、獼猴桃、蜂蜜等。漸漸地,馬光富隨身攜帶的小小電力工具箱換成了巨大的背簍,每次上下山100斤的背簍成了家常便飯。從此,大山裏有了一個“背簍”供電人的身影。
日子久了,村民們早就把馬光富當成了村裏人。一到飯點兒,總會招呼他到家裏吃飯。可馬光富總是婉拒,從背簍裏掏出早已準備好的乾糧。他説,村裏人條件艱苦,不要輕易浪費他們的糧食。
2006年,鎮裏組織村民避險搬遷,芭茅埡村人迎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一戶戶村民紛紛搬往山下,轉眼,106戶人只剩下3戶,劉明財便是其中之一。馬光富想,就算山上還剩一個人,那也是芭茅埡村的村民,他的用電也是我的職責。
2015年9月,當地遭遇特大洪災,芭茅埡村山體垮塌嚴重,本就寂靜的山裏一片漆黑,驚恐之中劉明財向馬光富求助。深夜,冒著危險,馬光富又爬上了山,為3戶村民檢修設備,更換線路。
時光飛逝,“小馬”早已成了“老馬”,今年已51歲的馬光富還攀爬在這條他走了20多年的山路上,背著那個大大的背簍。老馬背有些佝僂,膝蓋還伴有嚴重的積水,但老馬從未想過調換到其他的工作崗位。他説,這是一名共産黨員應盡的責任。
見到劉明財開心地迎接,老馬急忙招呼老人坐下。20多年來,他們已成了親人。這次來,老馬除了為3戶村民帶些日常的生活用品外,還要對村裏的線路做一次徹底的檢修,以防即將到來的雨季引發用電安全問題。
下山的路上,記者和老馬隨行。延綿起伏的山巒上,一根根電桿猶如座座豐碑,見證著這位“背簍”供電人20多年來永不褪色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