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推動高品質發展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尚傑 顏維琦 徐丹鹿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

“上海之所以發展得這麼好,同其開放品格、開放優勢、開放作為緊密相連。”2018年11月5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向來自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首腦這樣推介上海。

應開放而生、因開放而興的上海,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一直領全國開放風氣之先。在全國上下推動新一輪高水準對外開放的進程中,上海如何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發揮開路先鋒、示範引領、突破攻堅的作用,為推動高品質發展拓展空間、激發動力?

上海在探索,在實踐。

開放領域不斷擴大

中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從上海起步。全國第一家外資銀行、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都誕生在這裡。

4月10日,在淮海中路的上海代表處,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正在緊鑼密鼓為開業準備著。作為國內首家遞交申請、首批新設立的外資控股券商,來自日本的野村控股株式會社擬持股51%。

當天,野村控股亞洲(除日本外)執行主席及中國委員會主席飯山俊康説,20世紀80年代,野村就在上海設立代表處,一直是中國金融業擴大開放的見證者、參與者。“去年的博鰲論壇上,我作為與會企業代表,又感受到了中國進一步擴大金融業開放的信心和決心。”有幸能抓住中國新一輪擴大對外開放的機遇,上海又始終站在對外開放的最前沿,野村公司上下對未來充滿信心。

不僅僅是金融、證券,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教育、醫療領域,上海也邁出開放新步伐。

坐落于外高橋保稅區的上海永遠幸婦科醫院,是國內第一家外資獨資醫院。這個“洋醫院”的落戶,得益於上海自貿區的先行先試。2013年和2014年,上海自貿區先後放開了設立外商獨資醫療機構和投資總額的限制,讓日本永遠幸集團看到了機遇。

“2014年年底,我們提出辦院申請,當時很多人提醒,在中國,一張許可證要跑很多個部門、蓋十幾個章。我們擔心搞不定,花2萬美元請了一家諮詢公司指導。實際落戶過程中,自貿區管委會、浦東新區多方支援,申辦特別順利,2萬美元算是白花了。”該院總裁范煜笑著説。

近兩年,類似的全國首家“洋機構”在上海不斷冒出:首家外商獨資資信調查及評級機構——穆迪(中國)有限公司、首家外商獨資職業培訓機構——普華永道商務技能培訓(上海)有限公司、首家外商獨資旅行社——易新達旅(上海)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首家外商獨資演出經紀機構——“萬代南夢宮(上海)互動娛樂有限公司”……僅2018年,上海市新增服務業擴大開放項目達到413個,一大批項目正式投入運營,激發了市場的活力。

“洋機構”扎堆落戶的背後,是上海市持續放寬市場準入,穩步推進金融業、服務業、製造業擴大開放,不斷對標國際一流、優化營商環境的結果。

開放環境持續優化

在高水準對外開放的基礎上擴大開放,需要更大的膽略和氣魄。2018年,上海市制定實施“擴大開放100條”,提出5個方面、20項任務、100條擴大開放的舉措,其中明確提出要深化電信、教育、醫療、文化等重點領域開放。目前,93條地方事權全部落地實施。

一些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瓶頸問題得到解決。近幾年,趁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東風,沃爾沃建築設備中國總部拿到的訂單大幅增加,然而卻遇到了離岸結算難題。原有的監管體制下,要將大型機械由南韓工廠直接發往非洲,貨物不報關入境,無法在中國境內進行資金結算。企業不得不繞道新加坡來完成,費時費力又增加成本。

上海自貿區金橋管委會了解到這一難題,多次與海關、人民銀行、外管局等部門溝通協商,通過建設資訊綜合平臺、“白名單”制度等,解決了這一問題。該公司副總裁兼董事詹旭説,此舉不僅讓企業大幅節約了成本,也讓公司的離岸貿易額增長了4倍。更重要的是,上海總部獲得了國際範圍的合同流、收入流和資金流,從原來“紙面上的總部”變成名副其實的總部。

與此同時,上海在深化營商環境上下足功夫。2018年,上海對標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十大評估指標,一口氣推出56項改革舉措,全面完成兩批共198項“證照分離”改革試點事項,辦事環節平均壓縮30.5%,辦事時間平均壓縮52.8%,目前99%以上的外資新設、變更事項通過備案方式辦理,辦理時間縮減至3個工作日,“親商、安商、留商、富商”的投資環境逐步形成。

越來越多的國際企業感受到了變化。2018年7月,特斯拉超級工廠項目正式簽約,落戶上海。5個月後,該項目便拿到施工許可證,實現了當年簽約、當年拿地、當年開工,被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稱讚為“令人驚嘆的上海速度”。

開放領域不斷擴大,開放的環境不斷優化,吸引著全球投資者紛遝而來,5萬多家外資企業已經成為支撐上海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們以佔全市2%的企業數量,貢獻了上海市1/5的就業、1/4的GDP、1/3的稅收,更創造了全市2/3左右的外貿進出口和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

引資規模持續攀升,引資結構持續優化,總部經濟量質提升。早在2002年,上海在全國率先出臺鼓勵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的暫行辦法,近幾年多次進行修訂完善,推動提升地區總部的規模和能級水準。截至2018年年底,上海市落戶跨國公司總部677家,外資研發中心444家,總部數量繼續領跑全國。一大批全球龍頭企業跨國公司總部落戶上海,呈現出“在上海,為世界”的良好態勢。

“上海經驗”向全國複製推廣

2018年“雙十一”,上海跨境電商單量達到275萬票,最高峰時達到每小時100萬票,當天交易額達到3.9億元,通關放行率達到98.4%,基本實現了“秒通關”。天貓、京東等電商反饋稱,上海平臺處理效率全國居首。

消費者暢享“歡樂購”的背後,是上海市持續加強開放平臺建設的不懈努力。

進出口貨物報關、報檢,申報時間由一天壓縮到半小時;船舶進出港手續,由兩天壓縮到兩小時。4月11日,在上海口岸中心,記者體驗到了中國(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帶來的便利。2014年2月啟動建設以來,經過多次升級完善,目前這一窗口對接22個部門,服務27萬家企業,每年為企業節約成本超過20億元。

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的建立,讓昔日的人工跑腿,變成了數據跑路,也使得“資訊互換、監督互認、執法互助”變成現實。眼下,這個單一窗口支撐全國1/3進出口貿易量,成為全球進出口業務處理規模最大的單一平臺。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文,向全國推廣上海單一窗口的建設經驗。

而這,僅僅是上海自貿區向全國複製推廣的“上海經驗”中的一項。

經過總體方案的1.0版、深化方案的2.0版到全面深化方案的3.0版,建設5年來,上海自貿區始終堅持先行先試、制度創新,累計有12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複製推廣。尤其是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成為自貿區改革最徹底、實施範圍最廣的成果,在全國複製推廣。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上海著重打造的又一開放平臺。4月12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副局長、國家會展中心副總裁劉福學介紹,與首屆相比,第二屆企業展覽面積將增加3萬平方米,新增了新産品、新技術、新政策統一發佈平臺,新增展示大型機械和大型車輛的室外展場,新增高端消費品專區……上海用行動兌現“辦出水準、辦出成效、越辦越好”的承諾。

加快建設全球資産管理中心,加快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平臺建設,做大做強國際進出口商品展示交易平臺……上海正圍繞著打造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持續推進全面對外開放,提升配置全球資源的能力。

“進入新時代,上海要承擔起中央賦予的新使命,擴大開放是必由之路。”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説,上海城市能級提升要靠擴大開放來聚集資源要素,核心競爭力增強要放在開放的條件下思考實踐。未來的發展中,上海將繼續堅持開放立市、開放興市,努力把上海打造成為全國新一輪全面開放的新高地、服務“一帶一路”的橋頭堡、配置全球資源的亞太門戶、我國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戰略支撐,在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上勇當排頭兵。

《光明日報》(2019年04月22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