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波在調試井下工具。 (資料照片)

最近這些天,譚文波往返于工作臺和庫房之間。

譚文波被一個難題困住了——他發明的電動液壓電纜橋塞座封工具,適用的壓力上限是70兆帕,如何才能有所突破,在超高溫高壓井環境下正常工作?使用電源動力在140兆帕的地層壓力下座封橋塞,在國內外是空白。基礎設計和實驗、密封材料選型、性能驗證……諸多問題考驗著他。

在西部鑽探工程有限公司試油公司,技校畢業的譚文波,這些年一直在遇到難題、想法創新解決難題路上奮力拼搏。20多年來取得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小改小革和創新成果80余項,為企業創收近億元。其中,他發明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新型橋塞座封工具被譽為世界首創。

“土專家”解決“洋故障”

譚文波略顯黑瘦,個頭不高,但嗓門不小,同事們都叫他“土發明家”。

工作以來,譚文波一直與機器打交道。他一直在思考,如何通過技術改進生産條件和工具,提高生産效率。

廠房裏一個並不寬敞的房間,成了他最初的工作室,角落裏堆滿了各種舊零件。空閒的時候,他就在那裏鼓搗著他的“寶貝”,近乎癡迷。每個零件設備他都要摸透結構、吃透原理,並加注自己的思考。

2008年,譚文波在南疆塔河油田施工。一天,一輛裝載著德國力士樂液壓系統的電纜車的液壓泵發生故障,經供貨商服務站檢查決定換泵。從德國更換新泵,價格昂貴,而且要耗時半年,每耽擱一天單位都要遭受巨大經濟損失。

“德國人能做的,我們也能做。”倔強的譚文波主動請纓,查閱大量資料,在廠房裏窩了一整天。他大膽判斷,利用廢舊材料排除故障,成功地使其繼續作業,為公司挽回經濟損失近百萬元。“土發明家”由此名聲大噪。

2010年,譚文波利用閒置材料對傳統井下工具進行加工改造,成功新增打撈功能,使其能夠在通井的同時進行碎塊打撈,原本需要兩次井下往復作業的工序變為一次。

2011年,他試驗成功電纜鎧接技術,僅一年不到就在46井次中使用該項技術,累計節省成本130余萬元。同年8月,他利用撿拾來的材料及零部件發明瞭連續油管液壓助排器,使連續油管車的排管、倒管作業,工作效率提高了5至30倍。

小發明實現大環保

油田作業過程中,環境保護是重中之重。在常規的油井抽汲求産施工中,由於防噴盒密閉不嚴,抽出的油水可能飛灑井場,造成環境污染。如何在施工過程中不讓油污落地?譚文波用小發明給出了答案。

2017年3月,譚文波圍繞“抽汲防噴盒”的加工改造日夜忙碌,那已經是他為新項目開發連續作戰的第三天。他先後嘗試了4種“新型防噴盒”的改造方案,但都被他自己一一否定了。

深夜,譚文波在廠房外大口大口地抽著煙,腦子裏一直在思考如何實現“防噴盒與抽汲繩完全動態密封”的問題。突然,靈光一閃,新想法蹦了出來:既然要密封,圍堵不行,可否疏浚?

説幹就幹!他打開廠房燈、啟動電焊機,按新思路對工具連夜加工。經過反覆多次試壓和動態模擬試驗,看到所有參數符合要求後,他按捺著喜悅長舒了一口氣。

次日,譚文波帶著新型抽汲防噴盒亮相百34井,進行首次現場試驗。隨著抽子的快速上提,緊盯著防噴盒的譚文波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方罐罐口出油了!”試油隊員工大聲報告。譚文波看著自己的作品矗立在數米高的防噴管上正常運轉,整個抽汲過程安全環保,無油滴落地。緊鎖多日的眉頭慢慢舒展開來,他笑了……又一項革新發明工具誕生了,從研發到應用僅用了不到10天時間。

2017年5月,新型抽汲防噴盒再次改進,不增加原防噴盒尺寸,結構緊湊,現場使用操作簡單、環保效果良好,深受施工作業隊的歡迎。

誨人不倦共追夢

2012年的夏天,公司參加集團公司井下作業工技能大賽,譚文波成為教練,負責“井下工具辨識”項目。

第一堂課,他就“震”住了各單位精挑細選來的學員們。對於琳瑯滿目的各類井下工具,他信手拈來、如數家珍。結構、型號、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介紹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為了帶好學員,譚文波下了很多心思。碰到沒用過的工具,不懂工作原理,他就回去查資料,做功課,不弄明白不罷休。“要帶學員,自己首先得滾瓜爛熟。”針對每個選手的不同特點,他緊扣細則,全身心地撲到集訓教學工作中。

最終,第一次擔當教練員的譚文波圓滿完成了任務,公司一舉奪得個人一金一銀三銅、團體優勝和優秀組織獎的好成績。

譚文波是一個“用心”的人。他對工作用心,對年輕人更用心。徒弟陳方説,每次和譚師傅相聚在“譚文波工作室”的時候,譚師傅總是給他讚賞與期許。

2013年,在試油公司黨委和工會的幫助下,“譚文波工作室”成立不久就成為首批自治區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譚文波經常把年輕人聚起來,交流在現場遇到的問題,集體分析探討,鼓勵他們設計製作小工具進行創新試驗。

幾年來,他不斷為青年員工答疑解惑、開展培訓,在研發攻關中培養出一大批青年技術骨幹,培養和輸送技術專家3名。2017年,“譚文波工作室”獲得全國總工會100個全國示範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