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黨委書記朱永靈(見圖。丘文惠攝)看來,港珠澳大橋是有溫度、有生命的,他的使命就是和大橋共同成長。

去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當時還是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的朱永靈激動萬分。10餘年,他與這座橋朝夕相伴,為之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愛。

2004年3月,剛剛40歲出頭的朱永靈被粵港澳三方聘為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主任。“前期辦”人員十分精幹,組織架構也十分簡單,僅設“工程技術組”“綜合事務組”,朱永靈就帶著這兩個組投入到這項“世紀工程”中。

大橋方案落腳點的選擇、通道線位的確定、口岸查驗模式的論證……朱永靈和他的團隊通過大量調研,充分了解粵港澳三地的政策法規、管理體制和技術標準,他積極協調溝通粵港澳三方,持續緊抓各項論證工作和工程建設管理,全力推動項目進展和工程建設。

幾經波折,港珠澳大橋進入正式建設階段,2010年7月朱永靈被粵港澳三地聘為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全面負責大橋主體工程的建設、運營和維護管理工作,伶仃洋上從此徹夜燈火通明。

港珠澳大橋是世界級的項目,解決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幾無先例可循。光是大橋橋樑上部結構的用鋼量就達42.5萬噸。多少個晝夜,朱永靈和他的團隊苦苦思索:如此大規模的鋼箱梁焊接如何保證一流水準?

能否像生産汽車零件一樣,使用機器人焊接,在車間裏流水線作業生産鋼箱梁?這個大膽的設想在朱永靈的腦海中靈光一閃。説幹就幹,全球第一條智慧化橋梁鋼箱梁板單元生産線建立起來。舉一反三,大橋的橋墩、海底隧道使用的巨型沉管也實現了“工廠流水線生産”,港珠澳大橋整個被搬進了工廠進行流水線生産和模組化裝配。

第一次誤差13釐米,第二次誤差11釐米……直到確認巨型沉管準確地沉入預定位置,與澆築在人工島上的鋼筋混凝土暗埋段管節嚴絲合縫對接,此時整個浮運安吊裝工作已經過去了96個小時——對朱永靈來説,驚心動魄的一幕仿佛就在昨天。2013年5月2日,海底隧道的首節沉管正式安裝,巨大的沉放駁浮吊托抓著重54.4萬噸的沉管緩緩沉入海底,“就如同讓一輛大吊車抓起一根繡花針去準確地繡出一朵花。”

“港珠澳大橋凝聚著全體建設者的智慧和心血,融入了全體建設者的精神和靈魂,大橋屹立於珠江口伶仃洋上,見證粵港澳三地的融合與發展,見證祖國的繁榮強盛。”朱永靈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