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旭(左)和老伴在家門口。徐 晨攝(影像中國)
見到馬旭時,她正在老伴顏學庸攙扶下從舞蹈教室走出來——這裡是武漢市黃陂區老年大學,他們每週都要乘公交過來學習課程。
如不是旁人介紹,很難把這位身著迷彩軍裝的瘦小老太太和英姿颯爽的“空中花木蘭”聯繫起來。
兩間低矮的平房,小小的院落裏種了些油菜和萵苣;臥室裏勉強放下一張床和幾件傢具,滿墻的書佔據了本就狹小的空間。這就是馬旭夫婦的家。
自己過著儉樸的生活,卻為他人“一擲千金”:去年9月,在武漢市一家銀行網點,馬旭夫婦向工作人員提出轉賬300萬元,結果驚動了警察,以為老人遇上了電信詐騙。經多方核實才得知:馬旭要將1000萬元畢生積蓄捐給家鄉辦教育,這是分批捐出的第一筆善款。
“只有讓孩子們接受更好的教育,才能幫他們改變命運。”馬旭平靜地説。
馬旭老人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新中國第一代女空降兵。1947年,14歲的馬旭考入東北軍政大學,又先後在中國醫科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等學校學習。1958年,馬旭加入步兵某師衛生營手術繃帶所任軍醫。
1961年,中央軍委決定組建空降兵部隊,馬旭奉命負責跳傘訓練的衛勤保障。她向組織提出,希望能和戰士們一起參加跳傘訓練。但由於她個子小,體重太輕,遠不能達到訓練大綱要求,請求沒有被批准。
馬旭不死心。她晚上偷偷到訓練場上自己練習跳傘動作,每天練習上百次。
半年後的地面動作考核中,馬旭連跳三次,動作標準利索。從此,馬旭正式和戰士們一起參加跳傘訓練。20多年裏,馬旭跳傘的身影遍佈大江南北。
為了幫助空降兵避免在著陸時扭傷,她和同為軍醫的丈夫翻閱大量資料,結合自身跳傘實踐,發明瞭“充氣護踝”,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後來,他們又一起研製出高原跳傘“供氧背心”,解決了空降兵高原跳傘的缺氧難題。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馬旭,希望為家鄉做些事情。2018年3月,她決心將通過搞科研、專利轉讓等積攢下的1000萬元全部捐給家鄉黑龍江省木蘭縣,用於教育和公益事業發展。今年2月,馬旭當選“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
馬旭夫婦房間的墻壁、櫃子、桌子上,貼滿了各種手抄雙語小紙片,如今她仍在堅持學習。“我感覺從來沒有離休過,總感覺時間不夠用。”86歲的馬旭説。
《 人民日報 》( 2019年04月08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