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集南十公里,有村名曰齊家坪。

雄山環繞而坐北,洮河流經于川東。

溯遠古而蘊淵博,育齊家之大文明。

青煙嫋嫋,四千年時光如梭。

彩陶再生,方顯文明之流長。

金城傳言,臨夏州三甲集東南方向約十公里的齊家坪,有棵參天古桑,樹下有一門,內有馬姓老人,燒的一窯好彩陶。

恰逢春暖花開,順洮河而下,于坪下停車,登古道上山。

村內玩童順手一指:“桑樹沒了,那座土房子便是。”

門半掩,內有庭院一座,院內花草展綠葉。

房屋臺階下,一個小木凳,戴著草帽的老人左手拿罐,右手持筆,正在描繪圖案。

臺階上的紅泥罐被午後的陽光直射,已有幾分乾涸。

見有人在門口,老人放下罐和筆,起身微笑道:“請進來!”

還未走近,老人身邊不遠處擺放的一些彩陶已然吸引了來訪三人的目光。

于記者看來,那些陶罐,與博物館內的文物確有幾分相似。

老人介紹,他姓馬,名有忠,今年72歲。自齊家文化遺址被發現後,他被發掘出來的彩陶文物所吸引,因退休在家無事,遂自學彩陶燒制。至今,已有20年。

“用後山的紅土,倣照出土的陶罐,捏製成相似的造型,再用特製顏料圖畫上繩紋,晾幹,燒制,埋于土中數日,即可成形。”馬有忠簡單介紹了他燒制彩陶的初衷與方式。

彩陶,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既是實用器皿,又具很高的藝術價值。

齊家文化陶器是甘肅、青海地區繼馬家窯文化之後又一代表性陶器,年代約為西元前1890—前1620年。

據了解,齊家坪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紅陶和夾沙紅褐陶為主,都是手制。彩陶發現不多,陶質較粗,器型多屬罐類。彩繪以黑色為主,紅色較少。紋飾以三角、菱形和方格紋為特點。圖案組織很規整,有的表面涂有白色陶衣。

它們,是齊家文化的代表之一,而齊家文化已成為探索中華文明形成與早期發展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在海內外影響日益擴大。

馬有忠,作為齊家文化發現地燒制陶器的為數不多的藝人之一,他的製作和燒制工藝可謂爐火純青。

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因素,能夠燒制出極似古物的陶罐,供人們當做工藝品把玩欣賞,也不失為一種傳承。

天氣良好,時間充裕時,馬有忠一天能製作7個陶罐。

但是,隨著年紀增長,馬有忠燒制彩陶的量越來越少。“老啦!有時候手會抖,繩紋總是畫不直……”他如是説。

坐在花園的矮墻上,望著屋頂,他,凝望了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