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副院長、湘雅醫院眼科主任夏曉波教授。
1億,8%,終身不可離。這是與缺血性視網膜疾病相關的關鍵詞:全球糖尿病患者3億人以上,其中約1億患者因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嚴重威脅視力,致盲率高達8%。全球視網膜靜脈阻塞患者2千萬以上,致盲率高達16%。全球1500萬早産兒中,約有20萬人發展為早産兒視網膜病變,其中10%患兒致盲。以上這些眼病的共同病理生理特點是視網膜缺血性病變,過程不可逆,且治療終身不可離。國際上,對它的研究持續了幾百年,無數醫療工作者為之奮鬥一生。
現在,該疾病的研究有了新突破。近期,《缺血性視網膜疾病的發病機制及基因治療的研究》項目獲得湖南省醫學科技一等獎以及湖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論文刊登在《美國科學院院報》《美國病理學雜誌》等國際知名期刊雜誌上,引起了醫療界關注。“疾病的發病機制有了新發現,如能以此研究出新的治療模式,會極大地造福人類。”項目領頭人、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眼科主任夏曉波説。
從4000元開始 他攻克世界難題
缺血性視網膜疾病是什麼?夏曉波介紹,由於糖尿病、視網膜靜脈栓塞、早産兒視網膜病變等影響眼底血液迴圈,導致處於缺血狀態,引起了一系列的損傷,如局部組織缺血壞死、新生血管性病變等,進而眼壓升高,導致繼發性青光眼,使得視力嚴重下降甚至致盲。“這種疾病,致盲率是很高的。”
目前,治愈該疾病主要依靠鐳射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其中,使用藥物多為抗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那都是短暫性的。”夏曉波説,這些國際通用的治療方法缺陷很明顯:價格高昂,在消除缺陷性疾病發生的同時,會損傷視網膜神經元。
這是一個世界難題。之所以沿用這種具有局限性、暫時性的治療方式,是因為沒有徹底地了解它的發病機制和原理。
2002年,夏曉波從美國歸來,就職于湘雅醫院,著手攻克該世界難題。最初,他是只有4000元科研啟動基金的“光桿司令”。
條件雖艱苦,但他還是憑藉霸蠻精神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初步研究出了該疾病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他發現,導致缺血性視網膜疾病的並非只有唯一因素,而有諸多病因(夏曉波團隊發現4個因子)。在此基礎上,夏曉波開始研究靶向治療,尋找特異性更強的藥物。
他們發現,除抗VEGF藥物,如小干擾RNA、非諾貝特等藥物特異性較強,效果更好。而後者,通常用於治療心血管疾病。
醫生 一生
看診量超過10萬餘人次,手術做過上萬台,提到眼科醫生這個標簽,夏曉波有諸多感慨。“與其他科室不同,病人一旦找著你了,就是一輩子跟著你。”夏曉波説,這很“暖心”,也很殘酷。
這種依賴,夏曉波有一個很醫學的解釋:以上這些疾病併發繼發性青光眼,導致失明,會影響人體情感功能,繼而引起情緒異常,導致很多人有焦慮、抑鬱症。“其實我更希望病人治愈後,無所顧忌地離開。”
面對病人的依賴、無助和徬徨,夏曉波決心為他們付出一輩子,也決定與該疾病“死磕”。現在,他再也不是“光桿司令”,研究團隊發展到20余人,可謂“兵強馬壯”。
都説萬事開頭難,既然在發病機制研究上有所突破,是不是離治愈疾病不遠了?夏曉波笑著説,這得看研究推進的速度。“像抗VEGF藥物,從實驗研究推向臨床應用,便耗時30餘年。”
“這將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希望我和團隊能參與並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