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曉宏近照。本報記者 張丹華攝

大學時期的管曉宏。資料照片

在西安交通大學高聳的教學主樓西邊,有一座兩層小樓。上世紀50年代,為響應祖國號召,在時任校長彭康帶領下,交通大學從上海西遷至西安。師生為紀念老校長,將此樓命名為“彭康樓”。

幾乎每天晚上,經過彭康樓的老師或學生,都會留意到樓上徹夜不滅的燈光。現在,這座小樓是網路化系統工程團隊的大本營。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院院長、網路化系統工程團隊負責人管曉宏,正是從這座小樓走出的中國科學院院士。

1977年靠自學考上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後,任職西安交通大學;上世紀90年代赴美深造後,放棄留美優厚待遇,重新回到交大任教——從求學到求職,管曉宏的腳步始終緊隨祖國的需要,“我是在西遷精神影響下成長的一代,祖國的召喚就是我的方向。”

2003年8月14日,一場席捲美國和加拿大部分地區的停電事故,造成5000萬人生活陷入癱瘓,損失無法估量。“這件事讓我強烈認識到,超大規模的複雜電網安全優化是國家的重大需求。”管曉宏帶領十幾位師生開拓電力系統安全性評估領域的研究,團隊成員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有時候一抬頭,天都亮了”。

堅守十餘年後,團隊提出電網安全性冗余判定解析條件和安全性評估新方法,最終實現了能源電力系統安全性快速評估的原創成果重大突破。該成果應用於西北電網安全性分析,為電網規劃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撐和關鍵技術,團隊也因此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上世紀末,網際網路開始進入國內。憑藉多年海外經驗,早在2000年,管曉宏就果斷帶領團隊在西安交大開創網路資訊安全領域研究,還把自己“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的配套經費投入其中。

“為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需要搭建一個大規模伺服器測試集群。經費有限,團隊成員就自己動手捏水晶頭、做網線,尋找收集廢舊伺服器進行修復。”管曉宏説。就這樣,由214台伺服器構成的測試平臺一步步搭建起來,為系統的推廣應用打下堅實基礎。

經過6年攻關,團隊編寫了近200萬行代碼,歷經1200多次網路試驗,提出了基於混合指數分佈的僵屍網路探測與規模估計方法,解決了僵屍網路分佈區域和規模大小的國際難題。2005年11月24日,在向科技部專家演示後,專家給出了少有的AA特優評價,成果在相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應用。

自1996年成立以來,團隊累計培養了300余名畢業生,其中近40%的畢業生留在了西部高校和企事業單位。2018年,團隊摘獲“三秦楷模”稱號。

“始終與國家發展同向同行,在能源電力系統安全優化、網路資訊安全領域唱響‘中國聲音’,是網路化系統工程團隊不變的追求。”管曉宏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