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楊新民,重慶師範大學教授、國際系統與控制科學院院士。現任重慶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最優化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會副理事長。主持完成的“向量最優化問題的理論研究”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是重慶直轄以來第三次獲得該獎項。
“你們好,請坐!這是我準備的學術簡介等資料,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問。”
3月22日下午,重慶日報記者在重慶師範大學“最優化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見到了楊新民。他冒雨從辦公樓趕來,一進門,先拿出一疊整齊的參考資料,氣氛頓時“學術”起來。
環顧四週,實驗室窗明几淨,收拾得一絲不茍。一塊寫滿數學公式的白板,是屋子裏最“亂”的東西。楊新民説,這是他和學生們討論數學問題時,必不可少的教具。
“每週工作日的晚上和週末,我們都會安排時間在這裡討論數學問題,互相切磋。”楊新民説,當天晚上,他要召集研究生們討論最優化問題理論研究的人工智慧方法。
如果説走路快、語速快,是楊新民給人留下的外在印象,那麼,思維快,則是與他交談後記者最大的感受。表述嚴謹,思路清晰,話語間流露出作為數學家的邏輯性。
雖然投身運籌學研究已30多年,58歲的楊新民仍充滿熱情。在他看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遠不是終點,他還要帶領團隊,繼續讓重慶乃至中國運籌學的相關研究走在國際前列。
不服輸
從“瘟七九”到全校最年輕的教授
楊新民與數學結緣,要追溯到40年前。
1979年,楊新民考入重慶師範學院數學系。很快,他發現七九級的學生在學校裏有個外號——“瘟七九”。
這是啥意思?他解釋,因為1979級的大學生大多來自於應屆高中畢業生,比起學長們,性格更稚嫩,在求學上也難免更浮躁。因此,學校裏就流傳開了這麼個外號。
年輕的楊新民心裏,頓時燃起了不服輸的信念:越説七九級“瘟”,越要用實際行動證明我們也能有所作為!
怎麼證明?只有靠成績説話。
1979年起,楊新民的每一個假期都用於預習下學期課程,平時的業餘時間也拿來鑽研課本。
靠著這股衝勁,他提前一學期自學實變函數,並與七八級學長們一起考試,最後獲得免修資格,成為重師數學系獲此成績的第一人。
重師數學系的教師們,也對這棵數學的好苗子十分愛護。
楊新民的授課教師之一張崇德老師,經常與他在課堂上互動交流,激發他學術研究的興趣。1981年,楊新民撰寫了論文《實變函數可測性的充要條件》,老師們熱情推薦這篇文章,使它在校內外獲得廣泛肯定。
老師們的關愛,讓楊新民對母校的感情更加深厚。1983年,楊新民憑藉優異的成績留校擔任助理講師。自此,“瘟七九”的外號在他身上,不攻自破。
1985年,楊新民考上重慶大學的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運籌學。
為什麼選擇運籌學?楊新民通俗地説,運籌學是將複雜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然後用數學理論去求最優解的學科。
這意味著,運籌學既有嚴謹、純粹、優雅的數學魅力,又有極具説服力的參考決策功能,還具備“學以致用”的前景。
下定決心後,楊新民一頭扎進了運籌學的研究中。1988年,他破格晉陞為講師,1992年破格晉陞為副教授,1993年破格晉陞為教授,成為重師最年輕的教授。
“當時,我感到這是一份殊榮,也是沉甸甸的責任。”楊新民回憶,那時起他就下定決心要繼續奮鬥,為母校振興出一份力。
就這樣,不服輸的信念,轉化為了楊新民的動力。
學術之路,任重道遠。此後,楊新民毅然投身於運籌學的基礎研究,一奮鬥,就是30多年。
放棄高薪回母校
讓中國向量最優化問題研究走向國際
搞基礎研究,就像坐“冷板凳”,往往與清苦、寂寞等關鍵詞聯繫在一起。
“這是搞基礎研究的人必須經歷的。”作為“過來人”,楊新民並不以寂寞為苦,相反,因為對數學的熱愛,他很享受思想與時間賽跑的感覺。
上世紀90年代,還住在重慶師範學院單身宿捨得楊新民,曾經度過了一個和矩陣貝爾曼猜想“較勁”的暑假。
楊新民認為這個猜想存在反例,但當時,國內外尚無人提出。楊新民決定挑戰前沿理論。
寧靜的校園內,蟬鳴聲聲。宿舍外,休假的其他老師在打橋牌;宿舍裏,陪伴楊新民的只有一台吱呀作響的電風扇,和不會説話的紙筆。
面對外面的熱鬧,楊新民選擇繼續回到公式和驗證的數學世界中去。暑假結束後,他舉出了矩陣貝爾曼猜想的反例,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
拒絕熱鬧,敢於質疑,這個選擇在楊新民此後的學術生涯中出現過很多次。甚至,他還拒絕過脫離清苦的機會。
2001年,楊新民在香港理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當時,有研究機構聘請他做運籌學研究,開出的月薪是三四萬港幣。
“這樣的條件,確實非常優厚。”楊新民説,當時如果回到重慶師範學院任教,他的月薪也就1000多元。
有人幫他算了筆賬,要是在香港任職,很快就能在深圳買房。但楊新民沒有猶豫,按時離開香港,回母校任教。
這是為什麼?
“母校培養了我,給予我信任、關愛,我唯有用行動來回報。”在楊新民看來,道理很簡單:為人要有感恩之心。
他説,自己在重慶師範學院求學、工作,得到過許許多多的支援。博士學成,就應該全身心投入重師的數學學科建設,儘自己所能振興母校。
正是這樣的心無旁騖、全神貫注,讓楊新民在學術的高峰上持續攀登。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他解決了數個國際運籌學界的難題,研究成果被國際系統與控制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美國工程院、加拿大科學院的學者們引用。
因為突出的學術貢獻,楊新民于2015年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聘為兼職教授,並於2016年被授予國際系統與控制科學院院士。在他的努力下,中國向量最優化問題的理論研究逐漸走向國際。
關心時代動態
讓運籌學與人工智慧碰出火花
今年1月,楊新民作為第一完成人、重慶師範大學牽頭完成的“向量最優化問題的理論研究”項目,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喜訊傳開,關注隨之而來。一段時間內,楊新民被不同的人多次問到同一個問題:“楊教授,這個研究包括哪些內容,是關於什麼的?”
“這項研究蘊含了我從事科研工作30多年來所有成果的結晶。”楊新民解釋,向量優化和運籌學有緊密聯繫,他一直潛心於相關領域的研究。此次獲獎的項目,可以説是多年研究的“集大成”。
從學術方面説,獲獎項目對國內外意義重大。
項目評語中這樣寫道:“(該項目)為國內外研究者提供了向量優化領域的研究工具、方法和思路,將會推動國際範圍內的向量優化領域的研究向前邁進。”
從“接地氣”來看,獲獎項目能夠支援重大決策,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例如,向量最優化問題最常見的應用之一,是求多個目標的最優解。大到工業生産中“産值高、浪費少、要環保”的多種要求,小到“從大學城去解放碑,哪條路又通暢又近”的具體問題,通過獲獎項目的理論,都能得出最佳解決方案。
“楊老師正帶領我們,探索把項目中的理論應用到人工智慧領域。”夏遠梅是楊新民所帶的博士生,她説,楊老師是個關心時代動態的“潮”老師,2017年夏天起,就帶著大家學習人工智慧知識,探索交叉學科應用。今年,團隊已經就具體項目在重慶開展了一系列合作。
“做基礎研究不等於兩耳不聞窗外事,要用好理論成果,回報社會對研究的支援。”楊新民表示,眾多重要技術的基礎都蘊含著數學思想,如人工智慧中的演算法優化、學習模型,就與運籌學相關。多年來,他和團隊的研究得到了重慶各界的大力支援,他們希望能用實實在在的貢獻來回報社會,為重慶的人工智慧等領域提供理論支撐。
他透露,重慶師範大學已經在本科階段開設相關課程,培養具備人工智慧教育背景的應用型數學人才。去年,該校也成功承辦了首屆全國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科學大會。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楊新民表示,今後,他將帶領團隊繼續開展運籌學前沿研究,同時積極探索理論應用,整合全市相關智力資源,為重慶經濟發展提供最前沿的應用數學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