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語心願】
張興棟:讓中國的生物材料進入世界先進甚至領先水準。
【人物名片】
張興棟,四川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會主席。被國際生物材料界譽為“生物材料研究的世界引導者”。
3月23日下午4時,記者走進張興棟院士位於四川大學生物材料樓的辦公室時,他正蹲在茶几旁吃飯。“您老吃的是午飯還是晚飯呀?”聽到記者的問題,張興棟呵呵一笑説:“午飯,今天事情多,忘了吃了。”言語間迸發出的幹勁,讓我們對這位81歲的院士肅然起敬。
張興棟忙的事情很多,最近有一件事尤其讓他牽掛,就是川大正在籌建材料基因工程研究中心和醫療器械監管科學研究院。“當前醫療器械創新産品大量涌現,為保證産品對人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須加強對醫療器械産品的科學監督與管理。但目前科學監管基礎薄弱,必須加強監管科學研究,促進我國科學監管跨入國際先進水準。”在生物材料領域,張興棟具有專業權威的話語權。
張興棟每天在實驗室超過12小時。來不及吃飯這樣的事情,對他來説是常態。因為,他心裏憋著勁,“要讓中國的生物材料學打個翻身仗”。
從1983年開始研究生物材料至今,張興棟一次次地改寫歷史。1991年,他發現並提出“骨誘導性生物材料”,把一種磷酸鈣生物陶瓷的醫用陶瓷植入體內,會慢慢轉變成人的新骨頭。國際生物材料科學界評價:這是劃時代的醫學材料發現。
曾有一位浙江小夥下巴因故短了一截,張興棟利用“骨誘導技術”使他的下巴“長”了出來。
後來小夥子特意寄來一張全家福照片表示感謝:“張院士,謝謝您!我現在已結婚,家庭很幸福。”
2014年,張興棟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15年又當選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會主席。2018年6月,國際生物材料界的第二次定義共識會在成都舉行。這次會議能在成都召開,離不開張興棟多年來的不懈努力,是中國生物材料界在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的標誌性體現。張興棟提出的“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經大會投票通過後作為新定義列入“生物材料定義”,這是由我國科學家首次提出的生物材料定義。
今年3月20日,“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圓滿落幕。其中,張興棟的“可誘導組織再生材料”在“科技創新支撐強國”單元展出。展覽介紹中有這樣的話: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被投票通過列入“21世紀生物材料定義”“張興棟教授打破了材料不可誘導組織再生的教條”。
張興棟的研究又有新進展。“骨質疏鬆在國際上都是一大難題,因為通過吃藥方式,磷和鈣很難進入骨頭,我要做的是通過奈米磷酸鈣材料直達骨頭,起到癒合作用。”張興棟介紹,目前此項研究進入臨床實驗階段,預計三五年內能進入市場。
張興棟的辦公桌上有一張照片:一棵“大樹”枝繁葉茂,上面是張興棟的學生們的頭像。這些學生,都活躍在世界生物材料的舞臺上。□本報記者 李寰 吳浩/文 楊樹/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