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澤山,做實驗、培養學生仍是日常。在獲得國家授予的諸多榮譽後,他一扭頭,又紮根祖國邊疆,默默投入早就計劃好的工作中。

“我和我的團隊,正在向新的技術難題發起衝鋒。”今年以來,記者幾次聯繫王澤山,他都在野外基地進行實驗。仍奮戰在國防科研、教學和生産第一線的王澤山,每年有約一半時間在試驗場地工作。

“不做亡國奴”,心中埋下報國種子

1935年,王澤山出生在吉林,幼年時鐫刻在他記憶裏最深的就是“不做亡國奴”。當時,東北民眾被強迫接受“偽滿”教育,但他父親冒著生命危險,經常悄悄地教育王澤山,“你是中國人,你的國家是中國”。

親眼目睹日寇暴行,再加上父親的諄諄教誨,讓王澤山幼小的心裏埋下一顆報國的種子。“我深深感受到,沒有國防力量的國家是弱小的、沒有話語權的。”他回憶説,那時,強軍強國的思想就逐漸生根發芽了,並與他相伴一生。

1954年,王澤山高中畢業。抗美援朝的硝煙剛剛散盡,每一個中國人都明白,強國方能禦辱、強國先強軍,血氣方剛的王澤山也不例外。

“我們任何人都不希望有戰爭,願世界充滿和平,但落後就要挨打,沒有強大的國防,就相當於沒有自己的國門。”帶著這樣的理想,王澤山義無反顧地報考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走進這所共和國軍事科技“黃埔軍校”。他出人意料地選擇冷門專業——陸軍系統的火炸藥專業,成為班上唯一自願學習火炸藥的學生,因為他堅信:專業無所謂冷熱,只要祖國需要,任何專業都可以“光焰四射”。

翻開王澤山1961年的入黨材料,記者依然可以感受到他26歲時的報國之心。他這樣寫道:“我願意參加中國共産黨,在艱巨的社會主義、共産主義建設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黨的事業是偉大的,我能參加到這個組織中,為共産主義獻身是最幸福的。”

“民族復興,人人有責,國家需要什麼?我又能擔當什麼?這些問題,一直是激勵我前進的動力。”王澤山是這樣説的,更是這樣做的。忠誠于黨和國家,他捧著一顆拳拳赤子之心,把個人的價值追求緊緊融入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之中,投身於我國武器裝備技術的研發、攻關與應用。

為祖國奮鬥,一輩子獻給一個事業

在6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火炸藥早已融入王澤山的生活。他未曾動搖過,始終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熱愛的、更是國家需要的事情。

為解決廢棄火炸藥的安全再利用問題,王澤山輾轉于遼寧、內蒙古、青海等地的兵工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試驗場。通過近10年無數次的試驗,他帶領團隊解決一個又一個關鍵難題,將廢棄火炸藥開發成民用産品,使其成為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寶貝疙瘩”。1993年,王澤山憑藉這項技術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很快,王澤山又向另一個國際難題“含能材料的低溫感”發起挑戰。冬天,在-30℃的阿拉善地區,夾雜著砂石和揚塵的大風吹得人睜不開眼,連記錄實驗的錄影機都“罷工”了,王澤山在試驗場一待就是一整天,晚上還要核對和驗證白天取得的各類實驗數據,反覆搜尋實驗過程有無疏漏之處。1996年,時年61歲的王澤山,憑低溫感技術摘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在王澤山的腦海裏,沒有節假日的概念,只有滿滿的試驗安排、深思著的科學問題。即使在獲得科技大獎或科研取得階段性進展後,他也從來沒有歇一歇、停一停的念頭,而是把這作為新的起點繼續探求不止。榮膺國家科技獎“雙冠王”後,他説:“老一輩的科學家對事業依舊有追求,在科學面前的態度依舊嚴謹,我才60多歲,怎能停止不前?”

“關於火炸藥,我們需要加深的認識和亟待攻克的難題還有很多。” 在退休後“賺回來”的20年時間裏,王澤山利用自己獨闢蹊徑創立的裝藥新技術和相應的彈道理論,成功研發出讓中國火炮傲視全球的遠端、低過載與模組裝藥技術,再次榮獲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成為國內科技界罕見的“三冠王”。

生活裏“爭分奪秒”,做研究“總不過癮”

去年,王澤山摘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表示,“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今後責任重大”。正是這種堅韌的奮鬥精神,支撐著他“從國家大的層面去權衡考慮”並“老老實實、踏踏實實的,少想著其他的、計較其他的”。

“王老師好像永遠不知疲倦。”他身邊的人都這樣説。王澤山家裏的燈一向是最早亮的。只要沒有特殊安排,他會在晚上九點半左右休息,然後淩晨兩三點起來工作。“白天的事情太多,淩晨特別安靜,適合思考問題。”王澤山説,他通常上午九點到辦公室,和各種人商量事情。中午隨便吃點飯,稍微休息一下,然後起來繼續工作。

生活裏“爭分奪秒”,王澤山卻舍得將大把時間扔在試驗場。他常説,火炸藥性能參數的驗證中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實驗過程也頗具危險性。但為了能準確收集到一手數據,同時也為了確保整個實驗過程安全有效,他常常親臨現場,指導實驗。“這樣我才能放心。”王澤山説。

“現在我國雖然在一些火炸藥領域有所領先,但整體實力不如發達國家,尤其在儲備能力、反應速度、軍民融合等方面差距較大。我國火炸藥研究的深度還不夠,要努力擴大優勢,縮小差距。”王澤山説,“要不斷加強科技創新,搞出幾個‘殺手锏’,以創新攻克新的難關,掌握最寶貴的核心技術,不斷增強祖國的國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