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偉大事業、光榮使命召喚我們每一個人傳承愛國奮鬥精神,以鍥而不捨、馳而不息的決心和毅力,開拓創新,苦幹實幹,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

安徽日報今起開設“愛國情奮鬥者”專欄,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主題,多視角、多形式講述江淮兒女為祖國建設發展矢志奮鬥、作出貢獻的動人故事,弘揚他們接續奮鬥、建設強大祖國的壯志豪情,引導全社會揮灑汗水、努力奔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鬥。

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勢、搶佔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又斬獲一項大獎,因在量子資訊科學領域的突出貢獻,潘建偉被美國光學學會授予2019年度伍德獎。這是自伍德獎設立40餘年來,中國科學家因在本土研究工作而首次獲獎。這已不是潘建偉院士團隊今年以來首次獲獎。就在2月14日,該團隊印娟教授代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赴美國華盛頓,領取美國科學促進會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這是克利夫蘭獎設立96年來,中國科學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獲得這一重要榮譽。

“一百年前,愛因斯坦來到中國,他所看到的是一個分裂而弱小的國家正飽受戰爭蹂躪。如今,隨著中國的發展,我們很高興能夠與世界各地的人們一起為科學進步貢獻力量。”印娟在領獎時表示。對於潘建偉團隊的成員來説,響應祖國召喚,代表祖國參與國際競爭,是他們永遠的驕傲。潘建偉認為,新一代科學家有責任讓祖國成為一個科技強國、經濟強國,如果每個人都這麼做,我們的國家就有希望。

科技報國,要讓中國“全面領跑”世界量子通信研究

量子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理論之一,與相對論一起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量子資訊技術,是當今世界前沿科技,也是各國競相角逐的焦點。

20多年來,潘建偉院士和他的團隊成員彭承志、陳宇翱、陸朝陽等一直在量子資訊技術領域辛勤耕耘。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飛向太空,世界首條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開通運營,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電腦的光量子電腦原型機誕生……潘建偉院士團隊在量子資訊技術領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不僅讓中國“全面領跑”世界量子通信研究,使中國贏得了巨大國際聲譽,更是提振了中國科學家自主創新的信心。

“你的夢想是什麼?”“我要在中國建一個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實驗室。 ”1996年,奧地利,時年26歲的潘建偉,第一次在因斯布魯克大學見到導師塞林格教授,就確立了科技報國的理想。潘建偉坦言,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真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味道,但的確反映了他們那一代人希望改變我國科技領域在國際上長期處於跟隨水準的迫切心情。1999年,潘建偉參與完成的量子態隱形輸送的研究成果,被《自然》雜誌評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

2001年,潘建偉學成回國,在中國科大組建團隊。歸國之初,面對幼小的女兒提出“為什麼要回國? ”的問題時,他堅定地説:“我們是中國人,要為祖國做點事! ”

師生有個“君子之約”,學成後報效國家

潘建偉始終認為,個人命運和祖國命運密不可分。他的愛國思想和實際行動,也深深地影響著團隊的每一個人。

“希望你們努力學習,早日歸來,為民族復興作出貢獻! ”潘建偉團隊成員陸朝陽的手機裏,至今仍保存著這條10年前老師發給他的短信。 2009年的一天,潘建偉在北京參觀完“復興之路”主題展後,給大洋彼岸的學生們分別發去了短信。當時,陸朝陽正在英國康橋大學從事固態量子光學的研究。

2011年初,在完成博士論文答辯的同時,陸朝陽入選比例僅有1%的康橋大學丘吉爾學院的研究員,但他毅然決定回國,“同樣做一項科研,如果能在國內做,就算更艱苦些,為什麼不回去做呢? ”

“潘老師的愛國情懷,打動著弟子們的心。 ”陸朝陽坦言,他們出國深造的弟子與老師有一個“君子之約”,學成之後立馬回歸,報效國家。 “潘老師之所以送我們出來,是他對於團隊建設的提前‘佈局’,讓我們學習國際最前沿的技術,把新的理論和方法帶回國。 ”2017年5月3日,中國科大主導研製的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電腦的光量子電腦在上海誕生,比首臺電子管及電晶體電腦運作速度快10倍至100倍,創造世界紀錄,陸朝陽正是這一成果的“重要功臣”。

“候鳥”回歸,成就量子“夢之隊”

潘建偉表示,從事量子資訊研究就像炒菜,要有各種好的原料。回國建立實驗室後,他陸續將一批有潛力的學生送到國外一流大學和科研院所深造,讓他們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在國際學術前沿開闊眼界、鍛鍊成長。陳宇翱到德國慕尼黑研究超冷原子調控技術,陸朝陽到英國康橋研究量子點光源技術,張強到美國斯坦福學習單光子探測技術……祖國像個強磁場,這些被送出去的年輕學子們,如今陸續像候鳥一樣學成歸來,最終成就了世界上著名的量子“夢之隊”。

“回想自己一生,經歷過許多坎坷,唯一希望的就是祖國繁榮昌盛、科學發達。 ”在中國科大上海研究院的墻壁上,醒目地鐫刻著著名物理學家趙忠堯的這段話。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努力奮鬥,貢獻于這個時代,無愧於這個時代。 ”在潘建偉看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老一輩科學家通過他們的努力為祖國的國防作出了重要貢獻,作為新一代科學家,他們更要通過科技創新為國民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去奮鬥,竭盡全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記者桂運安)

記者手記:勇擔科技強國的使命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以人工智慧、量子資訊、行動通訊、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技術加速突破應用,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

從科技救國,到科技興國,再到科技強國。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經歷著艱辛而曲折的奮鬥歷程。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科大錢學森、郭永懷等科學家,為了祖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努力奮鬥,貢獻了畢生精力。在當前社會主義發展新階段,社會各界科學家更應該為了祖國的前途命運,努力發揮自己的特長,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兩彈一星”的研製過程中,錢學森等科學家衝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為“兩彈一星”的研製作出了突出貢獻。郭永懷為了祖國的國防事業,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護絕密的國防資料,這一切激勵著新一代科學家努力奮進。潘建偉院士率領的量子資訊科學團隊,正是勇擔科技強國使命的中堅力量。

當前,我省科學研究的條件逐步改善,“墨子號”量子衛星飛向太空,“人造小太陽”刷新世界紀錄,超薄玻璃、量子電腦等成果讓世界為之驚嘆,安徽創造在世界發展中贏得了一席之地。未來,安徽將繼續奮起直追、迎頭趕上,下好創新“先手棋”,沉下心來抓落實,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性發展。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安徽科技將隨著眾多原始創新的突破,而逐步聚集發展的力量,為安徽創新發展培育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