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弱繡的新款虎頭鞋 李鐵錘 攝
(新春走基層)小小虎頭鞋年産3萬雙 繡出致富路
中新網邢臺2月18日電 (張鵬翔 王露橦)春節剛過,河北省任縣大屯鄉三北張村的楊新弱一家和往年一樣,又開始忙碌起來。“現在就得開始準備,為端午節前後虎頭鞋的訂單備料了。”18日,虎頭鞋技藝傳承人楊新弱説。
虎頭鞋,鞋頭呈虎頭模樣,寓意辟邪惡保平安。一雙花花綠綠的虎頭鞋,曾經是不少人兒時的記憶。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小孩也不再穿虎頭鞋了,會做虎頭鞋的人也越來越少。然而,在河北省任縣三北張村村民楊新弱家卻是另一番景象。
手工繡制虎頭圖案 李鐵錘 攝
18日,記者走進楊新弱家的二層小樓,屋子裏到處堆放著做好的虎頭鞋,在被當做倉庫的配房裏,堆滿了做虎頭鞋的原料。房間裏還有一些電縫紉機,做下料的機床。在二樓的一個屋子,更是讓人大開眼界,屋子裏陳列著貨架,架子上擺滿了做好的虎頭鞋,花花綠綠,樣式不盡相同,大概有上千雙,場面也十分壯觀。
楊新弱自創小豬形象虎頭鞋。 李鐵錘 攝
20多年前,楊新弱一個人做虎頭鞋,憑藉祖傳手藝,不但增加了她自家的收入,還富了鄉親口袋。在楊新弱的帶動下,周邊3個鄉鎮8個村的困難戶、孤寡老人和留守婦女等100余人靠做虎頭鞋有了穩定收入。“一年下來,我做虎頭鞋掙的錢是種地收入的好幾倍。”三北張村民王春妮説。
“在家裏閒著也是閒著,做鞋是計件工資,一天怎麼也有個幾十元錢的收入,也不耽誤地裏的活兒,沒事了就拿起針線來縫幾針。”給楊新弱家做虎頭鞋的村民張志麗説。
楊新弱説,村民們可以來她家裏做工,也可以把東西領回家,在家裏做,做完了拿過來就行,“要是覺得在家做沒意思,可以過來和大家一塊兒做,開著電視,大家有説有笑,可熱鬧了。”如今,有上百名婦女們在楊新弱這裡攬工,多數是三北張村周邊村的村民。
“葫蘆,富路”取其諧音,寓意“走富路”。 李鐵錘 攝
這麼多虎頭鞋都能賣出去嗎?都賣到哪了?楊新弱笑著説,“現在是冬天,也是虎頭鞋銷售的高峰期,別看屋子裏堆著這麼多虎頭鞋,基本上已經被預訂了,虎頭鞋還是供不應求。”最讓楊新弱引以為豪的是,她家的鞋還被當地一位在美國居住的華人帶到了美國,“人家也不是做生意的,就是想展示一下咱們國家民間的這種手工藝作品。”
楊新弱説,虎頭鞋的製作工藝複雜,做工細緻,出活慢,前前後後得有20多道工序。不過,在她這兒,每個工人都像是在流水線上做工,每個人各司其職,只負責其中一道工序,“她們會哪一道工序,或者擅長哪一道工序,就做哪一道,並且只做這道工序。”這樣,不僅做出來的虎頭鞋品質過關,也節約了時間,每天有上百雙鞋完工。
“國家各項工作都追求高品質發展,做虎頭鞋也得追求高品質發展。”楊新弱説,截至目前,她的虎頭鞋小院實現流水線式生産,在縣婦聯和鄉鎮、村黨組織的支援下,實現線上線下多渠道銷售,年産虎頭鞋達3萬雙。
“壓模、鞋底包邊、扎鞋幫、上虎頭這幾步靠機器完成,納鞋底、縫‘王’字、鑲虎耳、綴鬍鬚這幾步必須手工完成,也是最考驗功力的步驟。”楊新弱説,不久前,她在虎頭鞋的款式上進行了創新,在虎頭周圍加上白色的毛邊,市場不錯,在北京、天津等地賣到了上百元一雙的好價錢。
最讓楊新弱高興的是,她不再擔心手藝失傳,除了自己的兩個女兒和兩個兒媳,近幾年,還有十來名年輕人找她拜師學藝。2018年,在任縣婦聯的推薦下,她的虎頭鞋小院有了新“身份”——婦女手工脫貧基地。
“現在我們在鞋底上繡上了葫蘆圖案,‘葫蘆,富路’取其諧音這既是大家對娃娃們的殷切期望,也是我對虎頭鞋技藝發展前景的期待。”楊新弱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