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工世家”合影:劉合祥、劉同建、劉志鑫(從右至左)
新華網濟南2月3日電(李志勇) 今年春節,剛剛到煤礦工作一年多的劉志鑫終於圓了一個“配齊”夢。
從1958年19歲的爺爺劉合祥成為煤礦工人,到父親劉同建上世紀90年代接班,再到新時代的“挖煤工”劉志鑫,這個“礦工世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起經歷了進步與改變,折射出煤礦發展變遷史。
今年春節期間,筆者走訪了住在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海河花園的劉志鑫一家。談及他們眼中的春節印象,祖孫三代感受各有不同,但煤礦變化卻一直是永恒不變的主題。
“別人是坑爹,我爹可是坑兒子”。24歲的劉志鑫率先吐槽,2017年,他從山東科技大學畢業後,被他父親叫來煤礦當礦工,感覺被父親“坑得很慘”。
細聊得知,由於父親常年在礦上工作,從劉志鑫記事起,家人就聚少離多,尤其是春節,幾乎就從來沒“配齊”過,這讓劉志鑫對煤礦“意見”頗多。所以,在畢業後,劉志鑫抱著應付交差的想法,來到父親建議的山東能源棗礦集團濱湖煤礦,這一來才發現原來“冤枉”父親了。
“花園式環境、生態礦井、智慧化採煤、無人化作業、一鍵啟停……,你能想到這些時尚前沿的詞彙描述的就是煤礦嗎?”劉志鑫自豪地説,作為薄煤層“智慧礦井”,如今在濱湖煤礦採煤,只需要在地面上點下滑鼠就行了。劉志鑫手裏就管著價值3000多萬元的薄煤層自動化無人開採機組,並成為濱湖煤礦綜採區的一名見習技術員。
劉志鑫告訴筆者,對煤礦來説,如今不僅工作環境大有改觀,礦上還取消了夜班生産,實行了週末集體休假制度,過年還有年假,也有時間約朋友聚會、約女朋友逛街,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與過去對比,孫子説的那些一鍵採煤什麼的,我是一句也聽不懂,更是想像不到和理解不了。”説到今昔對比的變化,劉志鑫82歲的爺爺劉合祥禁不住打開了話匣子。
“我是在1958年通過招工的形式進入山東能源棗礦集團的陶莊煤礦幹壯工,當時我才19歲。”回憶起在煤礦工作的往事,老爺子語氣有些沉重。從農村長大的他聽傳言説,在地下刨幾下就能出煤,於是就這樣開始了第一次下礦井挖煤。但他到了井下才知道,從下井到工作面有20多裏路,得爬7000多磴(類似樓梯臺階),走2個多小時,一個班下來要10多個小時。爺爺劉合祥説,以前井底煤礦條件差,礦上都是用人力抬下去的木垛進行支護,採煤也都是靠人力用鐵锨按米攉,挖好煤後放在筐子里拉著往外走,人在狹窄的巷道內只能爬著走。
“他剛幹採掘時,一個大男人都累得哭過。”劉合祥的老伴張建蘭插話道,她當時干家屬工,40多歲時還到井下打過一星期的支援。“當時不給一分錢,全是自願,但就這樣家屬們都爭著去,還有很多沒選上,能被選中就是榮譽。”張建蘭自豪無比。
筆者了解到,爺爺劉合祥工作那會兒,井下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通風條件差,一放炮煤塵飛揚,根本看不到人,一個班下來,人的全身上下除了牙齒,其他地方全部都是黑的。“那時有些小孩子放學後到礦井去找剛剛升井的父親,面對面都認不出來。”爺爺劉合祥説。
談到吃飯,劉志鑫的父親劉同建回憶起了劉合祥當年給他講的礦工與老鼠的“恩怨情仇”。有一次,劉合祥把準備的地瓜煎餅和小鹹菜簡單用塊布包好,挂在井下柱子上就去幹活了,回來時發現被老鼠吃光了。從此,他就和老鼠開始了“鬥智鬥勇”,把飯挂在梆子上、用布多綁幾道……有成功也有失敗。但後來劉合祥卻和老鼠成為好朋友了,因為那時井下也沒有像樣的安全監控措施,一旦井下頂板什麼的有異常情況,老鼠都會飛奔而出,在老鼠的幫助下,礦工們還躲過了好幾次冒頂,所以礦工們每次都故意剩點飯,或專門弄些飯菜給老鼠留著。
今年48歲的劉同建是山東能源棗礦新安煤業公司的一名通防科氣體檢測員。他説,在煤礦上,工人安全是第一位的,他的工作就是通過技術手段對井下氣體進行監測。“以前安全靠老鼠,如今,監測瓦斯、風筒、一氧化碳等狀況的感測器遍佈整個礦井巷道,即使已經挖完煤的礦井也要進行監控,井下有一絲一毫的變化,我們在監控室內就能一目了然。”
“爺爺時代井下支護是木柱支撐,父親年代是單體液壓支柱,現在我們都使用巷道超前支架了。”劉志鑫説,他所在的濱湖礦已探索實施了注漿錨索預加固複合型頂板超前支護技術,巷道就像銅墻鐵壁。採煤也由原來的炮採、水採、綜採到如今的智慧化開採,煤機不用人開,支柱不用人拉,井下更安全了,效率也更高了。“現在的煤礦工人玩的是高科技、智慧化,華麗變身成了新時代技術工匠,做苦力已經過時了。” 劉志鑫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