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2月1日電(曹楨)晚上7時,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的一場婚禮小夜席上,一套寓意豐富、製作精美的面塑上桌,為豐盛的宴席錦上添花。
一套面塑為宴席錦上添花。(新華網 曹楨攝)
在內蒙古西部地區,在逢年過節、婚嫁喬遷、滿月過壽等喜慶的日子裏,都有捏面塑的習俗,通過塑造不同的形象,對生活寄予美好的期望。在巴彥淖爾地區盛行的河套面塑,起源於清朝末年,脫胎自黃河文化,是當地百姓信仰習俗、精神文化的體現。早些年,傳統河套面塑遠離了百姓的日常生活。2017年,一家創意面塑作坊出現在杭錦後旗,作坊老闆娘邱霞作為新一代河套面塑代表人,在保留傳統技藝的同時,將現代審美融入面塑作品,好看又好吃的面塑又漸漸走進河套百姓的生活。
面塑裏蘊含美好祝福
臘月好日子多,河套百姓多選在臘月裏舉辦婚禮。1月23日舉辦婚禮的東家,提前一週就和邱霞預定了一套面塑。春節臨近,東家希望這套面塑除了要有婚禮的彩頭,還要蘊含新春佳節的美好祝福。
這對邱霞來説不算難,要做一套什麼樣的面塑,她早已打好腹稿。
21日下午泡好面糟兌好第一遍面,一隻大面盆被靜置在溫熱的房間裏。這一晚,邱霞沒有睡好,夜裏起來三趟去兌面。第二天一早端出面盆,昨晚的半盆面已經發滿一盆。邱霞用手翻起麵糰,氣孔均勻分佈——“發好了”。她要用這團面做一套“珠玉滿堂”面塑,在當晚的婚禮小夜席前出鍋。
何為珠玉滿堂?邱霞是要用三隻豬和九條金魚來體現這一寓意。九條金魚同時寓意一對新人天長地久,三隻小肥豬又是豬年最應景的形象。
邱霞用簡單的工具捏出一隻小豬。(新華網 曹楨攝)
為了保證面塑的口感,邱霞在發好的面中加入胡油、白糖、雞蛋、牛奶、啤酒,在做金魚的面中加入南瓜泥使其呈現黃色,再次兌面、揉面、醒發,開始造型。
捏面塑的工具很簡單,毛衣針、梳子、剪子、水果刀被巧妙運用。一團面在手中一印、一滾、一捏,一隻憨態可掬的小豬便成形。邱霞為這套面塑捏出三隻不同造型的小豬,擺放在圓形蓮花面塑底座的中心,四週環繞九條黃色小金魚。豬和魚身上再用彩色麵片製作的花形點綴,一套“珠玉滿堂”不出一個小時就已捏好。
“珠玉滿堂”面塑製作完成。(新華網 曹楨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