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瀋陽的年貨大集上,來自鞍山的第一書記在介紹特色産品。

本報記者 何勇攝影報道

顧客在即墨古城鄉村振興工作隊展臺前選購特色農産品。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影報道

劉忠利(右一)正將村民採摘的大棚蔬菜運往市場銷售。

李欣攝影報道(影像中國)

“年貨對接也是成果展示”

蔬菜、大米、花生油、雜糧……來自遼寧省14個市的特色農産品,同臺展銷,年味濃厚。不同的是,這些“攤主”是130多名第一書記。

1月24日上午,瀋陽玖伍文化城內的“年貨大集”開張了,遼寧省委組織部組織全省14個市選派的第一書記們,帶著近千種特色農産品前來推銷。除了特色年貨,還有第一書記們幫扶百姓脫貧致富的簡介。

大集上,省級貧困縣建昌縣火石山村的小米、木耳,引起市民關注。火石山村位於遼西屋脊大青山腳下,村裏的小米品質上佳,但卻因地處深山,産品大量滯銷。省文化廳派駐火石山村第一書記劉鐵峰到村裏後,和村幹部一起建了網路平臺,手把手教會當地農民如何使用網路。結果,原來賣不出去的小米,一斤賣到了5元多,2018年有6戶貧困家庭21人脫貧。

“年貨對接也是成果展示,第一書記下派一年,幹了啥,不用看材料,在這裡一目了然。”省委組織部組織二處處長宋振華説。

作為承辦方,瀋陽出版集團啟用了“玖伍紅色鄉村”公眾號和微商城,董事長王京説:“我們要將這個平臺建成一個永不落幕的‘鄉村農副産品網上大集’。”

“他們帶來的産品,信得過”

日前,山東青島市即墨區派鄉村振興工作隊的第一書記們帶著各自駐村的特色産品,來到即墨古城年貨大集擺攤。産品吸引了諸多顧客諮詢,有顧客表示,“他們帶來的産品,信得過!”

“俺村有個會賣菜的好書記”

春節將至,山西省陽高縣大白登鎮潘寺村的第一書記劉忠利比以往更加忙碌。潘寺村是塞外高原典型的農業村,祖祖輩輩沿襲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方式,靠天吃飯。自從村裏發展了大棚,種起蔬菜,295畝土地第一次實現了每畝純收入超兩萬元。然而山村資訊不暢,豐收的蔬菜難以賣個好價錢。為此,劉忠利通過網路通信,聯繫客戶,幫助推銷,資訊暢通了,村民們的菜賣出了好價錢。目前,潘寺村100多個棚菜供不應求。村民誇讚,“俺村有個會賣菜的好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