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從山東濟南過來的老張!”村民告訴我。隔著老遠,只見一個人站在七八米高的蔬菜大棚上朝我們揮手。走到跟前,老張手腳麻利地踩著梯子下來,迎上來握住手,滿掌心的粗糙。

“今天霜大氣溫低,早上不到7點我就來掀開蓋在棚頂的棉被。”眼前的老張,腳穿解放鞋,戴著藍色鴨舌帽,濃濃的山東口音,邊説邊咧開嘴笑,黝黑的臉上寫滿憨厚。

2016年底,山東、湖南兩地啟動東西部扶貧協作,濟南市“牽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17年7月,“老把式”張峰因熟練掌握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受濟南歷城區委派,來到湘西保靖縣陽朝鄉溪洲村。

從放下行李那刻起,他就一頭扎進溪洲村蔬菜基地。住在附近的宿舍,天不亮就趕到基地幹活,保證大棚通風透氣、溫度適宜,摸索適宜當地越冬的蔬菜品種……老張幹活吃苦耐勞,大家都看在眼裏。“從來不叫苦,就知道埋頭幹活。”基地負責人蔡玉坤説。

1月22日,太陽在這個月終於露臉。進入大棚,滿目青翠,一串串尚未成熟泛紅的聖女果挂在藤上。“看,太久沒有陽光,葉子都有些泛黃。”老張説,像這樣一個佔地一畝半的大棚,一年能産上萬斤聖女果,産值達10多萬元。

上午10時,縣裏組織的一場技術培訓開始。周邊幾個村的村民陸續趕過來,鑽進大棚,圍著老張取經。怎樣滴灌、授粉、施肥、保溫等,老張教得耐心細緻,村民聽得連連點頭。

保靖縣發改局工作人員劉明説,這個蔬菜基地是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農業科技示範園,既要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更要成為全縣的培訓基地,培養更多擁有一技之長的新型農民。

“老張,叫起來親切!”儘管比張峰年齡大,但石小妹笑著説自己是徒弟。跟著學了一年多,過去只能幹點雜活的她成為一名有技術的人,在基地幹一天活,能掙70元。基地目前已惠及25戶貧困戶,2019年預計能帶動230戶貧困戶穩定脫貧。

老張話不多,但念叨最多的是,來這之前,老家幹部告訴自己,要教會湘西的鄉親們大棚種菜。

水土不服,老張雙腳長水痘,卻依然穿梭在大棚間。住處簡陋,做飯、休息都是一間房,還有飲食習慣差異等困難,不一而足,但老張都不放在心上。

時間久了,“傳經送寶”的山東老張和湘西鄉親們,幾乎成了親人。村民時不時給他送些自家産的土雞蛋,熱情邀請他到家裏吃飯。

春節臨近,老張回濟南過年。臨行前,他把鑰匙交還給基地,卻被拒絕:“你拿著就好,春節後可要再回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