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扛著鋼筋前往集散廣場建築物承臺。
北控京奧滑雪戰隊正在制雪。延慶賽區國家高山滑雪場中心要在今年10月具備造雪條件。北控京奧滑雪戰隊選擇太舞雪場最陡的雪道作為試驗和訓練基地,主要任務是記錄當時的氣溫等物理參數,制定一套適用於延慶賽區的雪道製作方法。
刺骨的寒風在海拔2198米的山頂盤旋,插在山頂駐地的溫度計已看不清刻度;往下看,落差900多米、長3000米的高山滑雪中心雪道現出了大致的輪廓,8條臨時貨運索道組成的空中運輸“生命線”正源源不斷把物資從山下運上來……在北京延慶小海坨山上,北京冬奧會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之中。
“節點目標不能變,也不會變”
清晨7點,滑雪中心項目負責人張潔艱難地爬到海拔1250米的集散廣場,測量雪道附屬設施正在澆築的混凝土出罐和入模溫度。“這兩項溫度對混凝土澆築品質影響很大。”他説,山上的溫度低至零下20攝氏度,混凝土短時間內就可能凍住,為保證強度,必須縮短運輸時間,把出罐和入模時間精確控制到秒。
高山滑雪比賽專用雪道垂直落差達885米,最大坡度接近70%,山地作業條件複雜,雪道建設經驗欠缺……一道道關卡,被施工團隊突破。指著身後峭壁之間的塔吊,項目生産副經理袁超民自豪地説:“在這個海拔高度,架設這樣一個大傢夥,可謂前無古人。”
這座高50米、臂展75米的塔吊,可以覆蓋半徑70米、海拔高差近百米的施工區域。它不僅刷新了北京塔吊海拔高度的紀錄,更大幅提升了高山施工材料運輸效率。
截至1月初,項目部已完成全部臨時貨索的搭設、部分雪道的土方挖掘工作以及大部分附屬設施的開挖和澆築工作。
爬到山頂,張潔幾乎喘不過氣來……近一年來,他每天都要在全線走個來回,仔細檢查工程施工安全、品質等每一處細節,一天上山下山的距離超過10公里。“現在有了索道,物資運輸快多了。去年初剛進場時,我們每天人扛馬馱運送物資材料上山。”工作10多年來,這是他幹過的最艱苦的一項工程,也是時間最緊迫的工程。
北京市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介紹説,明年2月,北京冬奧會首場測試賽就將在這裡舉行,今年10月必須具備造雪條件,時間只剩不足9個月。
看著腳下已露雛形的賽會雪道,張潔堅定地説:“這個節點目標不能變,也不會變!”目前,項目部對極寒氣候的針對性措施已全部到位,造雪工程進入管線安裝階段。張潔和部分管理人員及工人將在小海坨山上過春節。
來自北京城建的安全員崔建傑是河南湯陰人,這個春節將放棄回家團圓,留下值班,“小海坨山很冷,但能參與舉世關注的冬奧工程建設,我們心裏熱乎乎的。”
“賽道施工要精細到每個角度、曲面和毫米級的細微之處”
雖然室外滴水成冰,冬奧建設者中卻有一群人每日汗流浹背……他們就是雪車雪橇項目賽道的混凝土噴射手們。他們正在緊張地進行體能訓練和室內噴射訓練,為2019年的總攻做著充分準備。
訓練基地裏,來自上海寶冶的混凝土噴射手向茂盛扎著馬步,雙手端著混凝土噴槍,小心地在模組測試段裏向工友們示範著噴射……半個小時下來,防護面罩上沾滿了飛濺的混凝土料。“腳下步伐要慢,手臂移動要穩,只有這樣,噴射出的混凝土才能嚴絲合縫,不會出現空洞。”從模組測試段裏下來,向茂盛對記者講起噴射的經驗。
雪車雪橇是冬奧會中速度最快的比賽項目,被稱為“雪上F1”。位於延慶賽區西南側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採用世界頂尖水準的賽道設計,是我國第一條雪車雪橇賽道,也將是全球第一條360度迴旋賽道。
“134.4公里的最高設計時速,對賽道建設提出極高要求。”北京北控京奧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長洲介紹説,5釐米厚的冰道之下是起支撐作用的混凝土結構,結構中預埋了近11萬米的製冷管線,用於給冰製冷。“為保證製冷效果,賽道施工要精細到每個角度、曲面和毫米級的細微之處。”
為建成高精度雪車雪橇賽道,很多冬奧會舉辦城市都聘請國外技術人員操作混凝土噴射,而在延慶賽區,我國自己培養的鐵軍挑起了大梁。北京北控京奧建設有限公司在國內多個專業團隊中組合優質資源,保障項目建設。“從一開始,我們就下決心,不僅要把技術攻下來,還要把技術留下來。”李長洲頗為自豪地説,不到一年,他們攻克了4項技術難關,創新了11項工藝。
“混凝土噴射手可謂是賽道施工的‘靈魂’,既需要強有力的操控力,又需要精細到毫米級的精確度,還需要幾十米賽道一氣呵成的超長耐力。”北京北控京奧建設有限公司工程部副經理王永生介紹説,為尋找優秀的噴射手,他們在建設工人中進行了嚴格的選拔。
“一根噴射槍加上料後就有六七十斤重,還沒算上後坐力。要想端得穩,身體必須強壯,體重不得輕於150斤。”作為第一位通過選拔的噴射手,向茂盛説,他們開展大強度、大負荷的訓練,培訓週期長達一年。
從6米模組到11米模組再到認證模組,每位噴射手都經歷了幾百次的噴射訓練。2018年10月10日,這支高山上的“特種部隊”順利完成首段賽道混凝土噴射,獲得國際專家好評。他們努力在2018年完成了賽道噴射402米,超額完成200米,大大提高了整體工期進度。
“這是我遇到海拔最高、施工最難,也是品質安全控制最好的工程”
下午3點半,國家雪車雪橇項目施工員張健手持一卷磨得光亮的皮尺,穿梭在工地上……張健負責不穩定斜坡防治,就是在賽道兩側做好山體防護工作,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就像為雪道撐起了保護傘。
“砰砰砰,砰砰砰……”地下幽深的抗滑樁井道內,3名工人正操作著風鎬……張健在準確測量抗滑樁深度的同時,提醒工友們注意施工安全。狹窄的通道上,工友們邁著穩穩的步子,推著裝滿碎石的小推車向滑道走去。寒風吹拂下,體表溫度降至零下12攝氏度,工友們的汗水卻一滴滴滑落……
回到施工平臺時,太陽已落山,氣溫更低了。張健的數據記錄表上滿滿寫著各項測量內容,説起工程的施工難度,他滔滔不絕:由於海拔高,地勢特殊,施工難度極大,抗滑樁往往才挖數尺就會遇到大石頭,破鑿起來費時費力;剛成型的護壁,因路途遙遠,地勢又高,坡度過於陡峭,好幾家攪拌站都不敢施工。對於已經成孔的抗滑樁,綁扎鋼筋籠的鋼筋運輸只能靠一個軌道車倒運,每天最多就4趟,想湊齊一根鋼筋籠的鋼筋至少需要3天時間;但建設團隊不怕苦,和時間賽跑,在惡劣的天氣下,仍然每天保證挖樁人數在8組以上,破鑿人數在3組左右。
總共109根抗滑樁、錨索坡面285米、錨桿594根、擋墻300米……做好的每一項檢測都是100%合格,目前進度已完成60%,可望明年年中如期完工。從事防治工程施工20年的張健説:“國家雪車雪橇項目不穩定斜坡防治工程,這是我遇到海拔最高、施工最難,也是品質安全控制最好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