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巍長白山脈,莽莽林海雪原中,40多年來一直往返運作著一輛黑色的水槽車,為渾白線偏僻的火炬溝、影壁山、砬子河、珠寶崗等17個工區、8個車站500多名職工家屬,以及附近的2100多戶居民運送生活用水,40年累計往返運作了160多萬公里,被當地人譽為白山林海裏的“生命之舟”。

春節前夕,記者來到了地處長白山腳下的通化車務段泉陽車站,只見一派忙碌的景象。三名調車人員正踏著厚厚的積雪指揮機車去挂一輛“水槽車”,一名職工在水槽車上部加固“人口蓋”,一名職工在檢查水槽車下部的水栓。正在一旁指揮作業的站長辛躍紅告訴記者:“一直在忙著調動水槽車,過年了老百姓用水量大,我們得把沿線的水窖裝滿,過年了保障老百姓得有水喝。”

1975年1月,渾白線建成通車後,由於海拔高,地質狀況複雜,擺在沿線鐵路職工家屬面前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飲用水。為解決渾白線沿線職工家屬吃水難,當年5月,原通化鐵路分局為每個缺水工區和車站修建了水窖。以泉陽站為中心,每週二四六往白河方向開行水槽車,每一三五往松樹鎮方向開行水槽車,一開就是40年。

58歲的賈林是車站值班員,在站裏已經工作了31年。他給記者講述了這些年的工作歷程:“剛上班時,最難幹的活兒就是上水、送水活兒。夏天活兒好幹,冬天老式水槽車,上蓋封閉不好,調車組上水時容易把身上沾上水,天兒特別冷都直接凍成冰坨,棉衣棉褲、胳膊和腿都伸不開。我記得有一次一個老同志,手扶著扶手,手凍住了不知道,下車時手往下一拿,把手掌的皮掀掉了;還有一次在調車作業中冬天,站在水槽車的走行臺上,鞋就粘上了,下來的時候下不來了,光著腳丫著把活兒幹完。”

記者跟隨送水車來到了距泉陽站18公里的影壁山乘降所。今年60多歲的王樹忠告訴記者,1971年鐵路建成通車後,因為當時因交通不方便,工區裏的25名職工家屬及周邊的40多戶居民,吃水要到一公里以外的小河去挑。直到有了水槽車,每三天來送一次水,大家出了家門口就能挑到甘甜的水了。

近幾年,隨著鐵路實施集約化生産經營,以及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沿線工區、車站的職工家屬和附近居民越來越少了,水槽車開行的次數也隨之逐年減少。現在每月僅開行3趟,這趟白山林海裏的“生命之舟”也將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