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公益救援隊參與災後現場救援。(深圳公益救援隊供圖)
石欣在中國深圳應急産業論壇暨博覽會上發言。 廣報全媒體記者 王納 攝
近日,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辦的應急産業博覽會上,石欣走遍了每一個展位,認真地諮詢應急救援設備的細節,做記錄和留下聯繫方式,因為他知道這些設備裏的每一顆螺絲的紋理都可能關係到一個生命的安全。
石欣的本職工作是一家運輸企業的高管,業餘時間他是深圳首個民間救援隊“深圳市公益救援志願者聯合會”(以下簡稱深圳公益救援隊)隊長兼秘書長。
石欣的網名叫“老狗”,隊員和圈內人都親切地喊他“狗隊”。在汶川抗震救災期間,石欣和深圳登山運動協會的夥伴們組建了深圳公益救援隊。
10年來他和隊友們的救援足跡遍佈海內外;10年來他和夥伴們的每一次救援救災都是免費的;10年來他個人花在學習救援技術上的私房錢就有七八十萬元;10年來他和隊員們出動150多次,救助遇險群眾超過800人……
老馬能識途,而這個“老狗”能救命。近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了石欣。
“救人不能僅憑一腔熱血”
2018年12月27日,中國深圳應急産業論壇暨博覽會開幕,300多家來自全國各地的防災減災應急安全企業和相關協會參展。深圳公益救援隊也在博覽會上設置了一個小展位,在這裡記者見到了“狗隊”石欣。今年48歲的石欣身材消瘦、面容清癯,身著紅色上衣、深藍色褲子的制服,顯得精神抖擻。
石欣與應急救援已結緣十幾年了。他是一個登山愛好者,早年就在深圳的登山圈裏小有名氣。“那時我懂一些自救的技能,雖然還不太專業。”石欣説,“大約從2003年開始,我參與了一些山上搜救、尋找迷路登山者的行動。”
真正讓石欣的人生發生重要轉變的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地震發生後,與眾多志願者一樣,石欣第一時間趕往汶川,想利用自己的經驗參與那場生命救援中。但是,到了汶川後他才發現,自己救人的願望根本沒法實現。
“我到了現場才知道,也許自己有在山地自救的能力,但離救人還差很遠。救人需要專業的設備、專門的技能,並不是你有一腔熱血就能做到的。”時隔10年,石欣説起來仍是一臉沉重。
作為志願者,石欣在汶川待了整整一年,主要做發放物資、災後安置等工作。那段經歷給他帶來了深遠 的影響。他説,最深的汶川記憶不是殘垣斷壁,也不是那些消逝的生命,而是那些在災難中失去了所有親人、只剩自己活了下來的災民。
“我覺得在災難中自己能做的實在是微不足道,在汶川總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伴隨著我。”石欣説,“那一年,我一直在思考,我們應該如何與災難共存,如何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如何讓人們不再去經歷失去所有親人的悲傷。”
就在汶川做志願者期間,石欣和朋友們成立了深圳山地救援隊(深圳公益救援隊前身),並於2013年在民政部門註冊為深圳市公益救援志願者聯合會。隊伍從最初的山地救援,發展為一支具有山地、水上、高空、城市搜救、醫療、應急通信等能力的綜合型救援隊伍。這也是深圳首個民間救援隊。
記者在深圳公益救援隊的宣傳冊子上看到,救援隊的主要任務包括“面向社會開展公共安全宣導、應急安全知識的普及和培訓;為政府、社會組織提供專項技術輸出;發展建設和孵化專業民間志願者救援隊;為市民提供專業公益救援服務”等。
總結起來,其實就是兩件事——“救人”和“教人自救”。這就是石欣和夥伴們想到的答案。
10年救援行動超150次
經過10年的發展,深圳公益救援隊如今是一個民間自發組織、全部成員均為志願者的專業救援隊,隊伍採用準軍事化管理,所有運作經費均為自籌。石欣的夥伴們已經超過了1500人。其中,在冊隊員560名,在冊志願者1050名,他們分別來自社會不同行業,年齡從18歲到65歲不等。
10年來,他們的救援救災行動已經超過150次,救助遇險群眾超過800人,幾乎每一次行動石欣都參與其中。2010年7月,雲南大理蒼山發生一起遊客登山迷路失蹤事件,當地組織3000人次進行了長達12天的搜索,沒有任何進展,向深圳公益救援隊求助。深圳公益救援隊派出了8名隊員馳援,在進山第三天找到了失蹤者的遺體。
2015年4月,尼泊爾發生地震,公益救援隊的25名隊員攜帶重逾2噸的設備和補給前往加德滿都參與了救災工作。2015年12月,深圳光明新區發生滑坡事故,公益救援隊緊急出動參與救援,在近22天連續不間斷的救援行動中,累計工作時長509個小時,共出動222人697人次,參與了整個救援行動。
2017年11月,兩伊邊境地區發生了7.3級地震,公益救援隊也派出了兩名隊員前往災區參與了救援工作。
石欣説:“我們這些志願者是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來喚醒全社會去關注災難救援,同時也想讓每一個人都知道當災難來臨時,應該怎麼自救。”
從2008年汶川地震開始,2010年雲南大理蒼山遊客登山失蹤、2013年雅安地震、2014年雲南魯甸地震、2015年尼泊爾地震、2017年伊朗地震,在救援現場都出現了深圳公益救援隊的身影。
在懸崖邊遇險 幸有隊員相救
加入深圳公益救援隊,也許每一個人的理由都不一樣,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救人。不過,石欣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志願者們,救人需要經過大量的學習。
為了學習救人技能,石欣和隊員們10年來到處拜師學藝,多次前往世界各地參加國際專業救援課程培訓。石欣告訴記者,公益救援隊的運作經費都是自籌的,每次救援行動都是公益性質,所以培訓費也是隊員自掏腰包的。
為了學習救人,花了多少錢?石欣説:“這個真算不清了,七八十萬元總是有的,光是機票就花了不少。”如今,石欣和他的隊員們已經成了這方面的專家,他們開發了國內首個具備完整體系的山地救援初級課程,並在全國多個省市開展了課程教學。
10年來參與救援行動,有遇到過危險嗎?石欣淡然地説:“最危險的行動是去雲南大理參加搜救,我在懸崖上踩空了,差點滑落下去,幸好旁邊的隊員反應快,一把扯住了我的胳膊。”提起那次命懸一線的經歷,石欣回憶起來卻顯得很平靜。
深圳公益救援隊近年來累計面向市民開展了近100場公共講座,內容包括戶外基本常識、野外環境下的危險識別、地震安全急救知識等,講課受眾超過10000人次,向市民派發自編的《山野安全知識手冊》已累計近50000冊。
民間救援組織遭遇發展瓶頸但未來可期
在這次應急産業博覽會上,來自廣州、珠海等城市的民間救援隊登場亮相。石欣欣慰地説:“如今社會力量參與救援救災的熱情持續高漲,民間救援隊已經逐漸發展為社會應急工作的一股重要力量。”
然而,在發展的同時,民間救援隊也遇到了一些問題。“社會力量參與應急工作存在能力良莠不齊、缺乏規範等問題。”石欣説,民間救援缺乏技術標準,如山地救援、激流救援等領域的人員技術和裝備規範、現場管理規範等,都沒有形成體系的行業標準。
“我們民間救援組織還缺乏有效的造血機制。”石欣説,“一些隊伍依靠隊員出錢買裝備來維持,一些組織不是根據事故災害的實際需求判斷出隊,而是根據資助方、新聞媒體對熱點的興趣響應,既造成社會應急人才的流失,也造成救援資源的浪費。”
不過,對於未來,石欣還是充滿了希望,因為國家成立了應急管理部,這為應急産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石欣説:“如何結合自身特點,調整發展方向,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體系,實現從業餘到專業的提升,是民間救援組織的新課題。”
參與這次應急産業博覽會,石欣説最開心的就是看到以前都要靠國外進口的應急救援設備,如今國內都可以生産了。他逛遍了所有展位,尋思著救援隊的裝備更新計劃。
10年來,石欣把大量時間、心血都投入到救援隊上,當他置身於陳列了各種應急裝備的博覽會裏,看到應急成為一個産業,看到防災減災受到了社會更多的關注,石欣説這一切讓他感到了滿足。他説:“再高的山峰也要一步一步地攀登,我們只要堅守信念,就一定能登上自己的頂峰。”而憑專業的能力救人就是石欣心中的那座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