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三峽庫區湖北秭歸縣蘭陵溪港灣的庫岸青山綠水、色彩斑斕。該地在庫岸線一定範圍的消落帶上植樹植草,進行生態修復。王 罡攝(人民視覺)

“停止氧氣!”2018年12月30日,伴隨著飛舞的雪花,株洲冶煉集團在湖南株洲市清水塘地區的最後一座冶煉爐漸漸熄火,停止運作。以此為標誌,清水塘工業區261家冶煉化工企業搬遷改造取得關鍵性進展。

根據規劃,這裡將建成一座以科技創新、工業文化旅遊休閒、口岸經濟為主的産業新城。

枕靠湘江的清水塘,是我國“一五”“二五”期間重點建設的工業基地,承載著共和國工業的榮光,但是“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發展積累了嚴重的污染,成為入洞庭、匯長江的湘江之殤。清水塘斷然轉身的背後,凸顯地方黨委政府刮骨療傷的決心。

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著力強化創新驅動轉型升級,不斷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和對外開放新優勢,萬里長江正舒展高品質發展的畫卷,像清水塘這樣“斷腕”“布新”的故事正不斷上演。

從二元對立到綠色發展

萬里長江確立新理念

漁民上岸了,餐飲船不見了,堆石場取締了,採砂碼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鬱鬱蔥蔥的濱江公園。在江邊生活了40多年的居民張全安,親眼見證長江岸邊從喧囂又重歸靜謐。

擁有127公里長江岸線的重慶市江津區,一度是採砂重災區。“那時的江邊烏煙瘴氣,噪音不絕。”説起過去,張全安皺起了眉頭。

改變的轉捩點,2016年1月5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在重慶召開。從會場傳出來的聲音激蕩廣袤大地:“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立下規矩、劃定紅線,倒逼長江沿線各地區來一場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拿出壯士斷腕、刮骨療傷的勇氣推動産業轉型。

擁有千億化工産業的湖北宜昌市,針對沿長江1公里範圍內的134家化工企業發起為期3年的“清零行動”。“保護和發展是辯證統一的,保護並不是不發展,保護一定是要倒逼我們追求以綠色和創新為主基調的更高品質發展。”宜昌市委書記周霽説。

從2016年開始,江蘇靖江市把52.3公里長江岸線,劃分為三部分:綠色發展區域1/3,開發性保護區域1/3,不開發區域1/3。針對不開發區域的“生態留白”,靖江大刀闊斧推進拆除碼頭、混凝土企業等生態整治修復行動,確保“不開發區”全部用於原生態風貌。這幾年來靖江拒絕可能有污染的項目不下20個,資本超過150億元。

“現在來看搬對了,産能提高了,訂單增加了,不到半年産值就有2500萬元。”重慶江洲粉末冶金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建中説。2017年初,公司面臨艱難抉擇:要麼守著距離長江不遠的老廠房,在生態環保高壓線下艱難度日;要麼頂著資金等壓力選擇環保搬遷,試著闖出一條活路。最終在政府部門的支援之下,這家公司選擇了後者:不僅搬,同時升級企業生産設備,高標準建起污水管網、污水處理池等環保設施。

走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二元對立,長江一些重要生態指標呈現積極變化,區域經濟發展步伐更加穩健。

從化工鎖江到創新驅動

沿線省市發展新産業

沿江分佈的大都是小化工和“散亂污”企業,岸線資源化利用粗放式發展——該以怎樣的姿態重新擁抱長江?這是擁有8公里沿江岸線的江蘇常州高新區,近年來思考最多的一個問題。

時間表已經列出:到2021年關停沿江低質低效化工企業、基本完成沿江生態修復。到2025年基本實現産業綠色轉型升級。

“我們要用好産業轉型升級這一個‘關鍵招’,推進落後産能騰退,發展高端高新産業。”常州市委常委、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周斌説。

長江沿岸不少地方沿襲傳統發展模式和路徑,“化工鎖江”問題突出,中低端産業比重過高。要讓綠意長江真正奔騰起來,關鍵是通過創新驅動調整産業不合理的結構,推動經濟發展品質、效率、動力變革。

新的生産車間,新的生産線。在宜昌市興發集團新材料産業園區內,公司負責人指著一套正在調試的設備説,春節後就可以正式投産,産品是顯影液的主要成分,廣泛應用於積體電路、顯示面板等領域,“這都是公司最近加大創新力度、産品提檔升級的結果。”興發集團大力推進産品綠色化,産業鏈高端化,過去“低端産品論噸賣”的尷尬已成為歷史。

在宜昌市,新舊動能轉換效果初顯。數據顯示,化工産值佔工業比重下降10個百分點,精細化工佔化工産值比重提升至兩成。此外,生物制藥、新材料等新興産業集群蓄勢待發。

從“化工鎖江”到創新驅動,從破舊到立新,長江沿線省市既做好淘汰落後産能的“減法”,又狠抓綠色産業增長的“加法”,新時代的萬里長江奔騰進入新航道。

株洲市雖承受“史上最大力度”去落後産能的陣痛,但錨定軌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車三大動力創新産業,全力打造“中國動力谷”。

全國首個科技要素交易中心掛牌,重慶軍民融合創新服務平臺上線……重慶市正實施以大數據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行動計劃,加快綠色轉型的步伐,智慧手機、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産業發展風生水起。

安徽合肥的“中國聲谷”,武漢光谷,貴州大數據産業……長江沿岸各具特色的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正加速成長。2017年長江經濟帶戰略性新興産業總産值佔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比重達53.9%。

從開放發展到協同發展

黃金水道注入新動力

2017年12月28日,重慶果園港,一輛載滿來自華東華南等地進港貨物的列車緩緩駛出,12天后抵達德國杜伊斯堡。此前通過長江逆流而上的貨物,要搭乘中歐班列還需要通過公路轉机,每個標箱大概需要1000元。

這一刻,中歐國際貨運大通道與長江黃金水道無縫銜接;這一刻,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實現了歷史性的交匯。

2018年1月23日,重慶團結村鐵路中心站,首列渝甬(重慶—寧波)沿江鐵海聯運國際班列始發,前往寧波舟山港,全程僅需57個小時。而此前沿水路運送貨物到長三角至少要半個月以上。

通過與中歐班列有機連接,渝甬班列成為長江上游以鐵鐵聯運方式向東連接出海口、向西直抵歐洲的一條國際物流新通道。

不僅是重慶。這幾年,長江沿線,像這樣的水鐵聯運、鐵鐵聯運、江海聯運紛紛亮相。聯運“最後一公里”被打通,即釋放巨大的活力。而今在國際貿易版圖上,以果園港為代表的長江沿岸港口頻頻現身。據統計,2018年1月至11月,長江經濟帶開行中歐班列3562列,佔全國開行總數的63%,同比增長67%。2018年前三季度,沿江11省市進出口總額佔全國比重達44%。

大開放促大改革。聯通“一帶一路”,上海、浙江、湖北、重慶、四川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持續推進,長江經濟帶串起5個自貿區正加速撐起全方位對外開放新一極。

大開放促大發展。一條承西啟東的黃金水道串起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既加大融合發展,又加速協同發展。在長三角一體化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長三角進入區域創新共同體建設新階段。

3年來,萬里長江上下同欲、協同奮戰,攻堅戰、持久戰一場場接著打。一條激蕩著高品質發展活力的黃金經濟帶,正浩蕩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