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廖海濤像(資料照片)。新華社發(福建省上杭縣黨史辦提供)

新華社福州1月2日電(記者陳弘毅)閩西崇山峻嶺中的上杭縣溪口鎮風光秀麗。青山下,清澈見底的小溪從古色古香的民居旁流過。歷史回溯百年,這裡走出了一位在抗戰前線奮戰到生命最後一刻的英烈——廖海濤。

廖海濤,1909年出生,福建省上杭縣溪口鄉人。1927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29年5月領導當地農民暴動。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歷任鄉蘇維埃政府主席,區蘇維埃政府副主席,中共代英縣委副書記、縣蘇維埃主席。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廖海濤留在閩西蘇區,歷任中共杭武縣委書記、縣蘇維埃政府主席,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中國工農紅軍閩西第7支隊政委,領導上杭蘇區軍民堅持了極為艱苦的三年遊擊戰爭。

全國抗戰爆發後,1938年,閩西南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2支隊,廖海濤先後任第2支隊4團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等職,在張鼎丞的率領下挺進蘇南敵後,參與創建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于江寧、句容、溧陽、溧水地區開展遊擊戰爭,創建敵後根據地。

1940年2月,廖海濤任新四軍第2支隊副司令員兼政治部主任。5月,他指揮赤山戰鬥,殲滅日軍中隊長以下130余人。7月,陳毅、粟裕率江南指揮部主力渡過長江挺進蘇中、蘇北建立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後,廖海濤任江南指揮部政委。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所屬部隊和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合編為新四軍第6師,廖海濤任6師16旅政委兼蘇南抗日根據地軍政委員會主任。

1941年5月,他和旅長羅忠毅率16旅46團、47團回師茅山地區,經浴血奮戰,終於恢復和鞏固了茅山抗日根據地。10月,他和旅長羅忠毅率旅部及中共蘇皖區委機關駐江蘇省溧陽縣塘馬村一帶。

1941年11月27日深夜,日軍集中步、騎、炮聯合兵種共3000余人,對16旅駐地江蘇溧陽塘馬村發動突然襲擊。廖海濤組織旅部及中共蘇皖區黨委機關轉移,率部對敵阻擊,掩護機關人員突圍,打退日軍多次瘋狂進攻。戰鬥從28日淩晨一直堅持到中午,斃傷日、偽軍300多名。廖海濤身陷重圍,腹部中彈,仍然手捂傷口繼續指揮戰鬥,最終因傷勢過重壯烈犧牲,年僅32歲。

廖海濤烈士的故鄉上杭縣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上杭縣高度重視保護紅色文化,將紅色旅遊與歷史文化遺産利用保護、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現代旅遊産業發展結合起來,實施了古田會議舊址群維修保護、毛澤東才溪鄉調查舊址維修和紀念館擴建、將軍和名人故居維修保護等工程,産生了良好的政治、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