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我國交通建設領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作為“開路先鋒”,中國鐵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中鐵)功勳卓著:累計建成的鐵路幹線佔全國鐵路總里程的三分之二;建成的地鐵、輕軌佔全國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總里程的五分之三;建成的高速公路佔全國高速公路總里程的15%;建成的跨江跨海大橋、穿山越洋長大隧道近4萬公里。

通過改革創新,中國中鐵全方位參與市場競爭,也實現了自身跨越式發展。2017年,中國中鐵完成新簽合同額15568.6億元、施工産值6899.8億元、擁有固定資産8440.8億元。

創新驅動發展

風雨交加,濁浪翻滾,輪船顛簸前行。暈船的人一個沒忍住,嘔吐聲就開始此起彼伏。

這是記者近日採訪中鐵大橋局跨海橋梁施工經歷的一幕。台灣海峽為世界三大暴風潮海域之一,風大、浪高、水深、流急、岩硬,曾被稱為“建橋禁區”。據統計,每年6級以上大風超過300天,最大浪高約9.69米,波流力是長江等內河橋梁的10倍以上。

新建福平鐵路的關鍵性控制工程——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全長16.34公里,共設有3座主航道橋,是世界上最長的公鐵兩用海峽大橋。“我幹了28年的橋梁工作,建橋13座,這個是最難的。”中鐵大橋局副總經理張紅心表示,建設世界一流的跨海大橋,是挑戰,更是機遇。

為讓航道橋主塔在風浪中“站”得更穩,中鐵大橋局自主研製了世界最先進的KTY5000型液壓動力頭鑽機,使得主塔基礎的16根直徑達4.9米的鑽孔樁得以完成,刷新了世界橋梁最大直徑工程樁紀錄。為更好滿足吊裝施工的需要,該局派出了海上橋梁施工超級大力士“大橋海鷗”號起重船,其雙臂架額定起重量高達3600噸。

面對有效作業時間短等難題,中鐵大橋局採取了“海上作業陸地化、現場作業工廠化”的辦法保證工期。

——搭平臺。世界最大海上橋梁施工平臺集生産生活、混凝土工廠、淡水製備、配電供電、起重碼頭等功能于一體,支援600人常年作業。

——搭積木。平潭大橋全橋34孔80米、8孔88米鋼桁梁均為工廠整孔全焊製造、海上運輸、整孔架設,這是我國首次對鋼桁梁進行整孔架設,實現鋼桁梁橋梁架設施工由單片架設到整節間架設再到整孔架設的一個飛躍。

“我們一直在追求超越自我,不斷追求今天超越昨天,明天超越今天,追求更高追求卓越。”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自明表示。

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國中鐵工程裝備集團,對其突破盾構機系統整合技術壁壘的自主創新給予肯定,強調要“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品質轉變、中國産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中國中鐵以此為指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速轉型升級。他們在高速鐵路、高原鐵路、重載鐵路、電氣化鐵路、橋梁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高端裝備製造、綠色環保等領域保持領先,創造了一大批國際一流的科技成果。數據顯示,中國中鐵現擁有有效專利5964項,榮獲151項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

弘揚奮鬥精神

前進之路無坦途。中國中鐵逢山開道,遇水架橋,歷經千辛萬苦,戰勝千難萬險,打通交通大動脈,促進經濟大發展。在此過程中,他們強根鑄魂,堅定理想信念,牢記使命擔當,堅持“建一項工程、樹一座豐碑、出一批人才、育一種精神”,凝聚28萬員工,鍛造一流隊伍。

50多年前那段崢嶸歲月,30多萬築路大軍以敢叫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的英雄氣概,靠血肉之軀建設成昆鐵路,創造了人間奇跡。其中,打通6.4公里長的沙木拉達隧道就用了6年時間,有132個建設者為之犧牲。

2016年,中鐵隧道局集團重返成昆線,在沙木拉達隧道30多公里外,對新成昆鐵路全線最長、難度最高的小相嶺隧道發起攻堅戰。隧道正洞現已掘進逾6公里。

“60多天,隧道涌水量近1300萬立方米,超過了一個西湖的水量。”中鐵隧道局成昆鐵路項目部常務副指揮長張瑞明在施工現場表示,今年10月初突發涌水,由於應急處置有力有序,人員、機械等均做到萬無一失。

按照專家評審,該隧道斜井涌水被定義于全國最大,再加上岩爆、岩溶等複雜地質條件,施工風險高、難度大。“做最難的,交最好的,我們有必勝的信心。”張瑞明表示,現在的科研能力、施工裝備、安全水準已非當初可比,同時老成昆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精神依然在。

中國中鐵黨委書記、董事長李長進表示,無論是在艱難的創業時期,還是在全面走向市場的歷史階段,公司都始終保持著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開拓進取的頑強鬥志、無私奉獻的拼搏精神、和衷共濟的團隊意識,這是中國中鐵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大步走向世界

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國中鐵就承擔了新中國第一個援外項目坦讚鐵路的建設任務。現如今,實施國際化經營戰略已成為中國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就必須走向世界。”中國中鐵總裁張宗言表示,對於像中國中鐵這樣的大型建築企業而言,國際業務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既是實現戰略發展目標和經營業績目標的重要基礎,也是企業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依託。

改革開放為我國企業出海提供了空前機遇。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中國中鐵全面推進海外市場區域化佈局、屬地化經營、精細化管理,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綜合優勢,積極推動中國鐵路、中國高鐵“走出去”,爭當“一帶一路”建設的排頭兵,承建了一大批標誌性的重點項目。

一系列“第一”令中國中鐵人頗感自豪:承建並運營服務的衣索比亞亞的斯亞貝巴輕軌,既是非洲大陸第一條現代化城市輕軌,也是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全産業鏈走出去的首個典範;參建的亞吉鐵路是非洲第一條現代電氣化鐵路,也是我國鐵路首次全産業鏈輸出;參與設計的俄羅斯莫喀高鐵是中國高鐵技術標準走向國外的第一個項目;承建的孟加拉國“夢想之橋”帕德瑪大橋是目前中國企業在海外承建的最大單體橋梁工程,也是連接中國及“泛亞鐵路”的重要通道之一。

依託眾多國際項目,中國中鐵著力推進中國標準國際化,形成了海外涵蓋勘察設計、施工、裝備製造、運營維護的完整鐵路産業鏈的技術標準體系。他們開展了俄羅斯時速400公里高速鐵路、伊朗高鐵鹽湖地基、孟加拉大跨鋼橋重載鐵路無砟軌道等創新科研,並成功應用於項目中,體現了中國標準的技術先進性與因地制宜解決困難的靈活性。

按照“大戰略、大平臺、大旗艦、大佈局、大政策”海外經營戰略,中國中鐵一路高歌猛進。2017年,公司在境外83個國家設有業務機構,實施項目493個,海外營業收入416.8億元,海外總資産超過5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