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祚,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曾任中宣部理論局副局長、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

圖為第124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的花飾展區。新華社記者 鄧 華攝

概念的源起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的脈絡,與我國硬實力發展的脈絡密不可分。

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學者約瑟夫·奈在《註定領導世界:美國權力的演變》一書中,首次提出“軟實力”的概念,把軟實力界定為幾個方面:文化的吸引力,制度的吸引力,掌握國際話語權的能力。

“軟實力”的概念很快傳播到世界各地,也被我國一些學者注意到了。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軟實力概念進入了中央文件,但前面加上了“文化”二字,頗具中國特色。

約瑟夫·奈所界定的三個方面,在我們看來,文化實際上是居於領導的地位,文化因素是滲透到軟實力各個環節當中的。沒有文化高度的軟實力,是短視的;沒有文化深度的軟實力,是膚淺的;沒有文化廣度的軟實力,是狹隘的;沒有文化開放的軟實力,是封閉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從三個方面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

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觀察我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發展脈絡。

“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歷程,每一步都與文化軟實力發展密切相關

任何國家都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是物質硬實力,一是文化軟實力。如果硬實力不行,肯定是一打就敗;如果文化軟實力不行,則可能不打自敗。

為什麼我們重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呢? 因為在歷史上我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輝煌的、領先的,近代以來一度衰弱,所以才有後來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樣的奮鬥目標。

文化自信,中華民族自古有之。英國康橋大學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序言中講,中國在西元3世紀到13 世紀之間保持著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準。

畢氏定理在西周時就已出現,當時被稱為商高定理,比西方的畢達哥拉斯定理早600年;唐代一行和尚關於子午線的測度要比西方早1000年;我國南北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祖衝之把圓周率計算到了小數點後13位,而西方達到同樣成就是在1000多年以後的事情;近代偉大生物學家達爾文在他自己的著作當中,也曾多次引用過我國明朝科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觀點和素材。

更別説中國的“四大發明”對世界的貢獻了。沒有火藥,資産階級就炸不開封建的城壘; 沒有指南針,就沒有世界地理大發現,也不可能有世界市場的開拓; 沒有造紙、印刷術,西方文明與思想不可能發展那麼快,傳播那麼快。

近代,我們落伍了。落伍到什麼程度?來自英國的戰艦漂洋過海可以把外強中乾的滿清王朝打得一敗塗地。鴉片戰爭後,八國聯軍把清政府打得一敗塗地。19 世紀末有一幅圖叫做時局圖,畫的就是西方列強圍著滿清地圖來瓜分,那是再形象不過了。直至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700 多個,使中華民族蒙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之巨大恥辱。

就連侵略者都認為當時的中國人很悲慘。八國聯軍中有個德國軍官當時在日記中寫道:“19 世紀的中國人太悲慘了。”他為什麼強調19 世紀? 因為在德國人心目中,19 世紀以前的中國是世界上一個偉大先進的國家。

前幾年,我們在瑞典參觀一個博物館,博物館墻上有一幅大油畫,畫的是瑞典國王接見各國使臣,各國使臣一個個衣冠楚楚、相貌堂堂等著瑞典國王的接見。而排在各國使臣最後面的是一個又瘦又小、比別人矮半截、穿著清朝官服的人,解説員説這個就是中國人。參觀的中國遊客都感到民族自尊心很受傷害。這是一種醜化, 但也正是19 世紀末、20 世紀初中國人被説成是東亞病夫的一個寫照。那時候,憂國憂民的民族先知們都在思考一個問題,20世紀中國會不會亡國滅種?

21世紀的第18個年頭都快過去了,中國沒有亡國滅種,不僅“站起來”而且“富起來”“強起來”了。

説起百姓生活品質的提升,這些年來,我們都有著強烈感受。改革開放之初,有錢人家叫“萬元戶”。那時商店的商品很少,買東西需要糧票、油票、布票,人們穿的衣服顏色也十分單調,哪像現在商品琳瑯滿目,穿衣也是五顏六色。我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來的北京,那時北京沒有幾輛汽車,現在北京的機動車已經快600萬輛了。

現在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已經是世界第二,外匯儲備從2006年以來一直是世界第一。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美國的經濟總量是我們的8.2倍,2017年僅僅是我們的1.4倍;2001年日本的經濟總量是我們的3.1倍,2017年我們的經濟總量是日本的3.03倍。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曙光已經高高升起在地平線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現在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從來沒有這樣接近過。

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使中國文化軟實力充滿非凡的魅力

500年前,英國人托馬斯·莫爾出版了一部著作《烏托邦》,描繪了一個美好的社會主義社會,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生産資料社會公有。但是莫爾給不出實現社會主義的路徑,所以我們稱之為空想社會主義。儘管經過了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的豐富和發展,但是空想社會主義仍然停留在空想階段。直到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發表了《共産黨宣言》,才使空想社會主義變成了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認為這種矛盾是不可調和的,無産階級終將戰勝資産階級,實現社會主義。

從瀕臨亡國滅種到現在的國運昌盛,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共産黨找到了真理,這個真理就是馬克思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人類思想史上,就科學性、真理性、影響力、傳播面而言,沒有一種思想理論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也沒有一種學説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世界産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強大生命力,表明馬克思主義對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推動社會進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思想理論是文化軟實力中最重要的內容,改革開放這些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中國有一條清晰的路徑: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就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的最主要的思想脈絡。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蘇東劇變,使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進入低谷。日裔美籍學者弗蘭西斯·福山發表了《歷史的終結》,認為西方國家實行的“自由民主制度”也許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和“人類最後一種統治形式”。這是蘇東劇變後西方唱衰社會主義的代表作。一時間,“中國這面紅旗到底還能打多久”成了人們普遍的疑問。然而,中國共産黨不畏浮雲遮望眼,對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的理想信念始終堅定不移,在探索科學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不斷邁出大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但沒倒,反而越舉越高,光彩奪目。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後,那些當年“彈冠相慶”、期待社會主義中國很快就會步蘇東後塵的西方政客們,開始重新審視中國。他們之中的不少人悄悄收起了“中國崩潰論”,操起了“中國威脅論”。

中國能在21世紀煥發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皆因中國共産黨不斷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創造和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特別是進入21世紀形成了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審視國際國內新的形勢,通過總結實踐、展望未來,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對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全世界高高舉起,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充滿自信,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並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不斷結出豐碩果實。

中國道路在拓寬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途徑的同時,也使中國文化軟實力惠及全球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發展創造了無數個紀錄:我國的高鐵里程數達到2.3萬公里,全世界最長;我國的許多産業産值,如糧食作物、油料作物、汽車産業、鋼鐵産業,都居世界前列;“天眼”是全世界最大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蛟龍號潛水器下潛深度不斷刷新世界紀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為全世界那些想要加快發展、又想維護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開拓了前所未有的新路徑。

那位發表過《歷史的終結》的弗蘭西斯·福山,在2012年,又發表了《歷史的未來》,由“中國崩潰論”者轉持“中國威脅論”,甚至成了“中國模式”的“推崇者”。他寫道:中國繼承了兩千多年的高效行政系統,歷史悠久,令國人自豪。中國領導人進行了一次異常複雜的社會轉型,從蘇聯式的中央集權計劃經濟轉為充滿活力的開放經濟,並且體現了驚人的政治能力——坦率地説,比最近美國領導人處理宏觀經濟的能力要高得多。許多人現在傾慕中國體制,不只是因為其經濟成就,還因為該國能夠及時做出宏大而複雜的決策,這與近些年美國和歐洲令人氣惱的決策無能現象形成鮮明對照。

中國走向攸關世界,就是説中國向哪發展,向哪邁步,向哪前進,將影響整個世界的格局,這就叫攸關世界。中國的發展惠及世界,就是説中國的經濟發展尋求的是合作共贏、平等互利,中國的發展將會給其他國家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遇。世界各個國家都想發展,而且都想發展得快。那麼怎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給他們提供了智慧和方案,這便是啟迪世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的政策有利於全世界各個國家,不僅是發展中國家,也包括發達國家。例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推進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一個範本,體現了中國智慧。

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不僅在經濟上更加強大,並且伴隨著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必然會有形形色色的西方思想涌入中國大門,西方文化必然會對中華傳統文化造成一定的影響和衝擊。但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相容並包、共同發展,取西方文化之精華充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榮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文化自信,從而影響世界。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那時有的人擔心:世界三大經濟組織——世貿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它們的規則都是西方發達國家制定的,我們中國是後來者,會不會因為受到制約甚至落入某種陷阱而遭受損失呢?但是經過近20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國在世界經濟的格局中所處的地位、所承擔的角色、所發揮的作用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世界仍然處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但中國已經從全球化的“後來者”一躍而成為“並行者”乃至“領跑者”。“領跑”的不僅是經濟,也包括文化。中國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安全的戰略舉措越來越有力,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積極參與國際多邊合作組織,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中國的國際話語權越來越有分量。種種現象都表明中國的軟實力作為綜合國力的一部分,已經變得越來越強,不容國際社會忽視,中國的發展走向攸關世界,惠及全球。

(記者  楊子岩、孔德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