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 題:向未來再出發——改革開放40週年受表彰人員及家屬參觀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
新華社記者荊淮僑、陳聰
17日下午,金色的陽光灑在國家博物館上,西側廣場“偉大的變革”五個大字熠熠生輝。參觀展覽的群眾依然絡繹不絕。
從16時30分開始,改革開放40週年受表彰人員和家屬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展覽。一幅幅歷史照片、一件件文獻實物,勾起了改革先鋒們對往昔壯闊歲月的回憶。
改革從農村開始。
在“希望的田野”展區,看到農業企業在現代化流水線上加工農産品,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好心潮澎湃:“我就是在希望的田野上從事農業産業的。”
作為民營企業家的優秀代表,展廳裏陳列的改革開放後首張私營企業執照,讓他感慨萬千。
1992年,劉永好兄弟幾人成立了第一家經批准的私營企業集團——希望集團。20多年後的今天,中國的民營企業已達2700多萬家,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我們要站在改革開放40週年的起點上再出發!”劉永好希望未來能培訓更多新型農民,使他們成為農村創業的合夥人。“讓‘能吃苦、能拼搏,還比較富裕和時尚’成為大家對新型農民的印象。”他説。
40年來,農業改革波瀾壯闊,農民生活極大改善,農村面貌根本改觀,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不斷提升。
西藏牧區改革的“排頭兵”尼瑪頓珠,是西藏自治區改則縣物瑪鄉搶古村黨支部書記。他帶領群眾以牲畜入股、勞動力入股、聯戶放牧、草場流轉的“四個入股”方式參與合作社運營,探索總結出“六個統一”運作模式,實現了由過去的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
“今天家鄉取得翻天覆地的變化,都離不開黨和國家的恩情。”尼瑪頓珠表示,作為一名村書記,自己可能沒有通天的本領,但合作社發展取得的效果,讓他有信心、有決心把合作社繼續做大,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人民生活水準越來越高,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也不斷提高。
上世紀80年代,洗衣機、冰箱、電視機成為家電“三大件”。在“歷史巨變”展區前,看著曾經時髦的“三大件”,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與妻子仿佛回到了30多年前。
1984年的海爾,還是一個虧損147萬元的小廠。而今,2017年海爾集團已實現全球營業額2419億元。從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成物聯網時代引領的生態型企業,海爾成為中國市場最有價值品牌之一。張瑞敏也成為改革開放40年來,注重企業管理創新的優秀企業家代表。
“之前獲得過很多榮譽,但這次的分量最重。”張瑞敏説,以前我們的實力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很大,所以不斷追求數量的增長。但現在海爾已經是白電行業的領軍企業。未來關注的是如何進行自我顛覆,滿足消費者不同的需求。
物質生活好了,人民群眾對精神文明的追求也在增長。40年來,國家一直在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多受教育的機會,讓教育夢助推中國夢的實現。
庫爾班·尼亞孜格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什縣,2003年,他拿出家裏所有積蓄60余萬元,創辦了依麻木鎮國家通用語言小學,並挨家挨戶動員鄉親們送孩子學習雙語,用教育改變貧窮落後面貌。
作為民族團結進步的踐行者,他也十分關注深圳特區發展變化的對比。他告訴記者,他曾三次到深圳,見證了深圳特區的發展歷程,對“深圳速度”印象深刻。
“中國的改革開放將永不停步。作為一名老師,我希望以後讓更多的孩子學習中華優秀傳統的文化,培養更多的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和民族團結的維護者。”他説。
在“歷史巨變”展區,一張40年來主要健康指標變化情況的數據圖,吸引了陳馮富珍的注意。在1981年,我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是67.9歲,而到了2017年已達到76.7歲。此外,我國嬰兒死亡率下降到6.8‰,孕産婦死亡率下降到19.6/10萬,我國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
“一帶一路”衛生領域合作推動者、曾擔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的陳馮富珍表示,獲得改革先鋒這項榮譽,她非常榮幸:“這是對醫療衛生工作者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作用的肯定,應該由醫衛工作者共同分享。”
現在的陳馮富珍仍然在積極推動傳統醫學和西醫的普及,希望不僅是中國的老百姓,更讓全世界的民眾都能享有健康。
改革開放40週年受表彰人員18日在京參加了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頒發的獎章和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