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店圓明新園 東陽宣傳部提供 攝
中新網金華12月19日電(記者 奚金燕)在中國,若數最容易“撞星”的地方,橫店無疑算一處。就算是最寒冷的當下,依然有50多個劇組穿梭在橫店,將黑白文字變幻成斑斕光影,呈現給千家萬戶。
橫店廣州街香港街景區 東陽宣傳部提供 攝
然而在40年前,誰也不會想到,這樣一個既無山水之奇,也無交通之便,更無文化之勝的一個小山村,會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影視基地。閱讀橫店故事,會發現其命運如同一部勵志大片,起承轉合,令人稱奇。
改造後的橫店萬盛街 東陽宣傳部提供 攝
以廠辦廠走上發家之路
橫店位於浙江東陽境內,比鄰義烏。在大眾印象中,橫店以影視産業著稱,事實上,其最初發家致富依靠的是農村工業化。
去年橫店吸引遊客超1800萬人次 東陽宣傳部提供 攝
改革開放前的橫店,地瘠人貧,每人平均年收入僅75元,“抬頭望見八面山,薄粥三餐度饑荒”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窮則思變,1975年,時任橫店大隊黨支部書記的徐文榮帶領當地農民艱苦創業,創辦了橫店絲廠。“期間我帶領橫店農民劈山填土,白天在工地奮戰,夜晚就睡在滿是蚊子的荒山上,但是大家一句怨言都沒有。”徐文榮回憶説。
之後,橫店用“母雞下蛋生小雞”辦法,以辦一家工廠産生的利潤用來辦另一家企業。內衣廠、印染廠、絲織廠等一家家鄉鎮企業興起,橫店百姓的日子也越來越有盼頭。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深具憂患意識的徐文榮毅然選擇轉型升級,淘汰落後産業,不斷開拓高科磁性材料、醫藥化工等行業。
憑藉著敢為人先、吃苦耐勞的精神,曾經的鄉村小廠經過40年的發展已經成長為橫店集團,現旗下有5家上市公司、200多家生産與服務型企業、5萬多名員工,2017年集團實現營業收入733億元。
企業的發展帶動了城鎮建設,橫店的交通、醫療、教育等各項基礎設施日漸完善,也為影視産業的生長打下了基礎。
搶佔先機締造東方好萊塢
1995年,是橫店發展史上的一個關鍵節點。這一年,導演謝晉為電影《鴉片戰爭》而來此選外景。敏銳的徐文榮立馬承諾:3個月保證建好。
120支工程隊同時開工,數千人日夜奮戰,建築面積6萬多平方米的“19世紀南粵廣州街”拍攝基地如約建造完成。隨著電影《鴉片戰爭》的公映,橫店也一炮而紅。
從此,橫店與影視的交集越來越深厚,陸續建成了明清宮苑、秦王宮、華夏文化園等28個影視基地。2000年,橫店影視城宣佈免費提供給劇組使用,使得國內各地的劇組聞訊而來。
時至今日,橫店已經形成了創作、拍攝、製作、發行、交易到衍生産業為一體的影視文化全産業鏈。“這裡從設備到道具、演員,你只要想到的都能得到滿足。”有劇組工作人員直言,在橫店可以“拿著劇本來,帶著片子走”。
目前,橫店已累計接待劇組近2600個,入駐橫店影視文化産業實驗區的企業達1100余家,中國超過三分之二的古裝劇在此誕生,“東方好萊塢”雛形初現。
改革開放讓夢想成真
夢想成真的橫店,如磁石吸引著天南地北的逐夢者。
2012年,80後鄔影瀟放棄了江西老家平淡的工作,揣著僅有的幾千塊錢,來到橫店闖蕩。從一天40塊錢的群演到演員公會管理員,從孤身一人到安家落戶,鄔影瀟在橫店實現了人生的大跨步。
“在橫店只要肯幹,不愁沒飯吃。”鄔影瀟説道。和鄔影瀟一樣,6萬餘名“橫漂”演員在橫店逐夢,為橫店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橫店影視文化産業的前期發展很大程度歸功於橫店集團,同時也是政府、企業、社會良性互動的産物,企業在前面衝、在市場上闖,政府提供好的環境、好的服務,社會、百姓共同努力,最後共同把産業鏈做長做齊。”金華市副市長、東陽市委書記黃敏認為,對政府而言要注意邊界、突出重點。
東陽將自己定位成做“最懂影視”的政府,大力優化提升産業發展環境,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橫店,企業辦事可“零跑腿、網上辦”。此外,全國首個地方電影電視劇審查中心落地橫店,大大提高了審片效率。
2015年,東陽對“臟亂差”的橫店鎮區進行整治,打造了一條條影視特色街。如今的橫店全鎮就像一個大景區,去年吸引遊客超1800萬人次。
劇組扎堆,明星成群,遊客絡繹不絕,極大地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2017年,橫店農民每人平均年收入達6.4萬元。
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敢夢敢闖敢幹的橫店奮力激蕩出了別樣的漣漪。正如徐文榮所言:我的一生就是由一個個夢連接起來的,是改革開放讓人可以有夢想,讓人可以異想天開,讓人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創新可以夢想成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