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登臨位於浙江杭州淳安的千島湖梅峰觀景臺,水面煙波浩渺、群島星羅棋佈、港灣縱橫交錯,詩畫江南的景致盡收眼底。

千島湖畔,中國林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千發集團見證了這片綠水青山的來之不易:20年深耕,從“砍樹”到“看樹”,從“賣木材”到“賣風景”,讓大山披綠、湖水變清。

作為林業行業唯一的央企,中林集團勇擔生態責任,堅守林業紅線,引領行業發展。5年來,集團凈資産增長20倍,營業收入增長3.5倍,利潤總額增長近10倍,成為行業領頭羊。

為美麗中國增添綠色

林業是一個“慢産業”,長期以來,行業門檻低、效益差,發展方式粗放。隨著天然林全面商業禁伐,林業面臨“發展之問”:木材從哪來?生態怎麼保護?發展和保護如何兼顧?

2013年,一場“解放思想大討論”席捲中林集團。中林集團摒棄“走一步看一步,各講各的,各幹各的”的傳統路徑,提出“資源向主業集中,貿易向實業轉型”的發展思路,加大林木資源基地建設和林業産業基地建設,提升主業佔比。

此後,中林集團圍繞主業快步發展:林木資源開發利用板塊,形成上下游一體化經營模式;種子種苗板塊,年生産林木及農作物種子由2670噸增長到2.2萬噸,進口種子由70噸增長到2900多噸;生態旅遊板塊,圍繞森林資源,以千島湖“保水漁業”發展模式為基礎,努力構建“一湖變十湖,十湖帶百湖”的産業佈局。

在生態脆弱的青藏高原,中林集團展開“綠色生態行動”,兩年向西藏運送板材9萬立方米,相當於保護了1400多公頃天然林。在廣東的雷州半島、廣西岑溪,中林人不懈墾荒,營造了105萬畝人工林,讓曾經荒涼的土地變成林海綠洲。近年來,中林集團與13個省市合作建設30多萬公頃的人工林,為美麗中國增添了不可或缺的綠色。

“這些年集團公司不斷壯大,經濟指標成倍增長,最根本的是搶佔了戰略制高點,抓住了生態這個牛鼻子。”中林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宋權禮説。

以創新引領産業升級

能否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調,是走生態綠色發展之路的最大挑戰。要在確保生態效益的同時提升經濟效益,離不開機制創新和模式創新。

面臨木材行業眾多企業小、散、弱的狀況,中林集團致力打造林業轉型升級綜合性服務平臺,圍繞“沿邊、沿江、沿海”整合上下游産業。在發展中,中林集團通過縱向和橫向拓展産業鏈,以全産業鏈經營助力林業産業轉型升級。

2014年,中林集團與黑龍江省綏芬河市共建國林木業城産業園,在一個園區建立綜合生産服務、融資服務、集約利用、資源共用4個平臺,為入駐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通過共建、共用,實現多方共贏。

為促進産城融合,中林集團在全國範圍內積極打造以林業為核心的産業城。在江蘇鎮江,中林集團建立了中林鎮江生態産業城,緊扣“木”的元素、發揮“港”的優勢、做強“産”的規模、促進“城”的興旺,打造集貿易、倉儲、物流、加工、金融服務於一體的林業全産業鏈集群。

面對林業産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中林集團通過開展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核心的體制機制創新,將更多的市場和社會力量凝聚在一起,助推與引領中小企業駛入生態綠色發展快車道,為林業産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

“中林集團廣泛開展與地方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機構投資者合作,通過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集團公司的規模效益得到飛速發展,行業影響力、競爭力以及實施生態綠色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宋權禮説。

讓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

綠色發展,林業無疑是“近水樓臺”,但如何“先得月”呢?對此,中林人深挖林業多元功能,實現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

“由貿易向實業轉型,只是邁出了第一步。由‘做大’到‘做優做強’,需要在高品質、高層次發展上下功夫。”中林集團總經理林展説。

一條魚能值多少錢?單靠養魚、賣魚能夠既保護生態環境又實現經濟效益嗎?中林集團所屬千發集團通過“一條魚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一條價值鏈最完整的魚”,對這一問題給出了積極肯定的回答。千發集團以最普通的鰱鳙魚為基礎,打造了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統一的保水漁業。在此基礎上,從各個方面挖掘魚的價值,最終形成了以保水為前提、以生態為依託、以文化為統領的集“養殖、管護、捕撈、銷售、加工、烹飪、旅遊、科研、文創”于一體的完整“淳魚”産業鏈。

保水漁業不僅凈化了水體,也帶來可觀收益。去年,千發集團銷售有機“淳魚”350萬公斤,實現銷售收入8600萬元。同時,旅遊業快速發展,年接待遊客超過10萬人次,生態旅遊收入1.5億元。“千島湖模式”成為全國湖泊、水庫生態漁業綜合開發的典範。

為了讓好生態變好“錢景”,中林集團圍繞森林資源,探索嵌入式開發、融入生態,打造集林業、旅遊、健康為一體的“森林康養”産業,開發了寧波商量崗景區、西雙版納雅德秘儂旅遊度假區等生態旅遊項目,滿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美好生活需要。目前,集團生態旅遊産業遍及25個省份,去年旅遊總收入達到3.9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