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題:億萬人民的共同心聲——京西賓館探訪記
新華社記者李斌、樊永強、烏夢達
奔流不息的歷史長河裏,總有一些決定性時刻被人們永遠銘記;見證歷史的建築,同樣也會因此名垂青史。
沿長安街一路向西,過復興門、軍博,大街南側一座圍墻內的大院,在高大樹木的掩映下顯得低調而靜謐。
這裡是京西賓館。1978年12月18日,一場改變當代中國命運、影響世界格局的會議在這裡召開。曲折中尋路的“中國號”巨輪,從這裡開啟新的航程。
40年後,新華社記者走進這座極具歷史意義的場所。
冬去春來:見證關鍵抉擇
國家博物館,人潮涌動。
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第三展區“關鍵抉擇——黨中央推進改革開放的戰略擘畫”,一張以京西賓館為背景的照片,吸引人們久久駐足。
這是中國改革開放最重要的瞬間——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位於京西賓館三層的第一會議室,依舊保留著當年的模樣,室內陳設在歷次翻修中“修舊如舊”,墻上懸挂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8個大字。
“三中全會召開前,開了一個長達36天的中央工作會議。”當時只有24歲的京西賓館工作人員張麗華至今記憶猶新,“每次開會前都有首長在院子裏散步交談。”
由於長時間和領導同志接觸,張麗華特別能感受到他們表情的細微變化。
張麗華説,雖然已是寒冬,但代表們的臉上都“充滿暖意”。
1978年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鄧小平發表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為幾天后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奠定了總基調。
共同心聲:將改革進行到底
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的12月22日,北京迎來冬至,天氣異常寒冷。很快,公開發表的全會公報響徹中華大地,溫暖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
拿到報紙上刊發的鄧小平講話全文,張麗華認真進行了研讀。講話中對她觸動最大的兩句話是:
——“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
——“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誌著中國共産黨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偉大覺醒。從政治、經濟、文化到鄉村、企業、城市,中國社會歷史巨變的大幕由此拉開。
作為黨、國家和軍隊重要會議舉辦地的京西賓館,在過去的40年中,成為一系列改革開放決策部署的“誕生地”。
2013年11月,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5年後,同樣在京西賓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向全黨全國發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動員令。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6年多,黨中央共推出1600多項改革方案,其中許多是事關全局、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
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一組組“飛躍式發展”的數字,見證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的壯麗史詩:
40年間,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從3600多億元增長到80多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7億多人擺脫貧困,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超過22倍,每人平均預期壽命提高近9歲……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反覆證明了一點: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讓人民共用。”已經退休的張麗華説,“將改革進行到底”是億萬人民的共同心聲。
至高榮譽:永遠不變的好作風
凡在京西賓館開過會的人,幾乎都對規範整齊的“京西服務”印象深刻:會場佈置和物品擺放,從桌椅到桌面的茶具、文件和文具,縱看成列,橫看成行,斜看成線,整齊劃一。
在傳統文化中象徵淡雅高潔的蘭花,是京西賓館的館花和標誌。勤儉節約的精神也一直是京西賓館保持的傳統。
黨的十八大以來,這裡更見證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率先垂范踐行八項規定的生動細節。
“會議減少,會期縮短,會議形式簡化,不擺花草,不做會標,不送禮品,就餐改為自助,經費報銷更嚴……”京西賓館接待處的趙峰一口氣列舉了近年來會務會風的點滴變化。他説,抓作風,要害就在抓小抓實。
十一屆三中全會,啟航改革開放偉大征程;十八屆三中全會,向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進軍。“在京西賓館召開的一次次會議,都與黨和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京西賓館負責人伍衛國説,“親身參與這麼多重要會議,是我們一生的榮幸,把一代代京西人形成的優良作風傳承好,是我們‘至高無上的榮譽’。”